这档节目文物汇聚,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到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许多都自带厚重历史。但从首播至今,不断有年轻人在网上充当"自来水",称该节目让自己"上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龙腾虎跃·中国年味》在新春佳节首播,直到接近仲春,节目的长尾效应依然显著,许多网友表示能从节目中了解到"原来每个年俗都大有来头",大家纷纷表示看真的"学到了"。探究节目圈粉的背后,专家用"融汇古今"来形容:创作者借文物古籍溯源年俗文化的历史传承,用"城市漫游+文艺表演"的创新形式,让观众在街头巷尾的寻访和多彩唯美的舞台中解锁年俗奥秘,以多样化的方式让全龄段观众都更加理解、体会、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满足"好奇心",以民俗传承讲文化根脉

甲辰龙年,自古就崇尚"龙"的中国人,更对它充满好奇。节目便从满足"好奇心"入手。

在不少文物古籍中,都能看到有关于龙的介绍,让大众了解到龙对于中国人的独特意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图腾实物,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洗礼后,它依然保持周身光洁,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汉代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也有舞龙的记载"春舞青龙,夏舞赤龙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直至今日"舞龙"都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无论是蔚县的火龙、成都的长竹龙、酉阳的鸭子龙还是澳门的百米金龙,虽然造型各异,舞姿不同,但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些诗词,让新春佳节亲友聚会的觥筹交错有了跨越千年的情感串联。其实关于新春饮酒的记载,不只停留在古诗中,许多文物古籍中亦有记载,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上绘有诗文:"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诉说春的诗意与浪漫。晋代的左思在《三都赋·魏都赋》中,将温酒描摹成"冻醴流澌,温酎跃波",烫酒后的波纹定格在唯美的词句里,成为横跨千年的文思跃动。

文物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更成为时代风华的记录者。从文物、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别具趣味的古代年味。那些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希冀、对劳动的赞许,汇集于春节的年俗里。无论是舞龙、写春联、饮春酒,各地的年俗虽有地方特色的小异,却有着中华民族的大同。全国各地的新年庆祝活动都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龙腾虎跃·中国年味》以文物为线索,溯源春节年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为观众奉上一桌干货满满的文化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时空,多彩舞台演绎古往今来的传承

中华年俗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说来历,讲传承未免枯燥乏味。《龙腾虎跃·中国年味》以"城市漫游+文艺表演"的创新形式,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融合裸眼3D、XR等技术,打破舞台边界。让传统借助艺术表达走向更多大众,让观众通过歌舞、杂技等不同类型节目,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实景拍摄的《鼓韵破春》,在长城之巅和乌江河畔用鼓排出两条长龙,刚健有力、响彻云霄的鼓声展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的气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风说唱《春蕴茶香》以盖碗茶为创作基础,用影视化实景拍摄手法,融入当地多种生活片段,描绘出一幅安逸闲适的生活画卷,让观众在一首歌曲中读懂茶的文化底蕴;大湾区音乐人共创歌曲《岭南之歌》,在表演中展现粤剧、粤绣、咏春拳等岭南非遗元素,坚守文化内核,探寻多样表达,使观众与古老艺术深深地共鸣;

《相和歌》中,舞者在桃花盛开的背景下,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吟唱中,踏着红鼓,舞动着灵动的身姿,展现着唯美的意境;《青玉案·元夕》运用画中人的形式诉说着美好的爱情,灯月交辉的上元灯节,演员们于灯火阑珊里再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梦幻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风成为"国潮"的当下,《龙腾虎跃·中国年味》用创新舞台带动文化传承的方式符合大众审美,契合观众口味。正因此,这档让传统年俗持续保持青春活力的节目本身,也拥有可观的长尾效应。

作者:王彦

文:王彦 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