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身很寒微,历史记载不过一个平民之家的女孩,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

良家子是指清白人家的子女,并不单指女子。

在汉代,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阶层,良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这样的人家才能算良家。

社会有着不可撼动的等级,祖祖辈辈难以脱离家族桎梏,这是两千年封建历史上越不过去的不公平。

汉代时,庞大的兵源和内宫选秀需求都是在良家子中选。因此,他们有机会脱离桎梏,向着更高的阶层进一步。王昭君本名王嫱,其父王襄见她有着异于常人的美貌,就拒绝了别人的求婚,将昭君献给了元帝。

良家子每年入宫者众多,能获得宠幸的也就那么几个,这些随时充入后宫的良家子,大多数根本没有机会走到皇帝的面前去,皇帝也并不知道这后宫里,到底有多少佳丽,到底藏着怎样的国色天香。

汉元帝很好美色,所以后宫美女无数,他根本见不过来。于是,太监命画工画了这些女子的画像,闲暇时供皇帝过目,元帝看上哪个,就宣哪个侍寝,封赏。

为了亲近元帝,得到一个机会,众多宫女们都争相贿赂画工,请他把自己画的美一些,能尽早得到皇帝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宫向来是这样一个藏污纳垢,没有公平可言的地方,久而久之,画工也习惯了这样的潜规则,按照宫女贿赂的钱财来决定她们的容貌,给钱多就画美一些,给钱少就画差一些,让你永无机会。

昭君自幼饱读诗书,心性高傲,又自恃美貌动人,不屑于做这等苟且之事,所以,每次画工来给她们画像,她都不曾贿赂。画工毛延寿恼羞成怒,将王昭君故意丑化,这样自然被淘汰掉了。

渐渐,火热的情感和期待,变成了失望,这样的皇帝,这样混沌的制度,岂不是暗无天日?

没想到,上天给了她另外的机会,给了她施展才能抱负的舞台。汉代开女子和亲政治之先河,第一位远嫁和亲的公主是江都王公主刘细君,刘细君以真正的公主之尊远嫁乌孙,虽然经历了重重坎坷和苦涩,她却以一己之力,护卫着大汉朝,保得大汉和乌孙之间的平和状态。

以她为成功例子,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女子和亲求政权稳定的事例。

元帝时期,元帝宠信宦官,边疆不宁,匈奴屡屡进犯,频繁的战事动摇国本,致使国库空虚。

汉元帝为此非常头疼,不愿意打仗,面对匈奴不断进犯,牺牲一个公主来和亲成了唯一的选择。

汉代和亲虽然频繁,但是刘细君之后,并没有几位真正的公主出塞,皇家也有人情味,皇帝皇后妃子们,都舍不得把自己的亲生公主送到塞外那种苦寒的地方去受罪,于是和亲的对象都是临时封赏的假“公主”,多为贵族小姐或者宫女代替。

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朝汉求亲,自请为婿,休多年战争。汉元帝求之不得,立刻下旨,选五位宫女嫁过去。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后宫一片沉寂,没有一个年轻女子愿意嫁到匈奴,因为嫁过去就意味着远离家乡自生自灭,况且塞外匈奴却还是未开化的游牧民族,苦寒野蛮的地方,中原后宫养尊处优的女子嫁过去,无法适应。因此,她们对于这次和亲充满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后宫都惶惶的时候,王昭君站出来主动报名愿嫁往匈奴。后宫哗然,以为她疯了。

从昭君和亲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站出来和亲,不仅仅是和元帝赌气和改变命运,这其中还有她的抱负在里面。

日后,她在匈奴生活了那么多年,无论遭遇怎样不公平的待遇,遇到怎样的困难,甚至老单于身死后,她不愿意再嫁,上书回汉被驳回的时候,她都没有对汉室有过丝毫懈怠,她一生,将个人情感荣辱都置之度外,致力于两国修好,不起战争。

这是昭君的伟大之处,她没有拘泥于小情小爱,儿女情长,她跳出了这些,站在另一个高度,对汉室始终保持忠心,对苍生始终心怀悲悯,这才是昭君后世流芳的原因。

后世许多人评价昭君自请出塞,只是为报毛延寿之仇,兼让元帝后悔。这样评价一个为两国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未免格局太小了。

汉元帝做梦都想边境平和,和亲之事甚和他的心意,他一高兴,竟然将那年年号改为竟宁,实在是太渴望和平了。

五位宫女选定,出嫁之日,上殿辞别故国皇帝。

王昭君带领五位宫女款款上殿,她明媚如玉,裙裾飞扬,步步如生莲花,寸寸俱是华彩。大殿顿生光华,元帝面对绝色美女,又悔又气,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将画师杀了泄愤。

单于一见昭君如此美貌,喜出望外,马上上书元帝,得此美人,愿永保边境平安,绝不起战事。

昭君出塞和亲,一程山水一程愁,从此后,泪洒故国永生别过。

昭君出塞后,称为:宁胡阏氏。

她与呼韩邪单于的婚姻幸福吗?

自然是不幸福的,首先,在年龄上,他们相差甚远,呼韩邪比昭君大几十岁,这样的老夫少妻,再加上民族不同,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千差万别,他们,很难有什么共同语言,也很难产生感情。

但是昭君背负使命,她知道自己出塞的主要任务,所以,温顺有礼,春风化雨,匈奴和汉室的积怨,渐渐了无痕迹。

可惜的是,两人只做了三年夫妻,昭君生下一个儿子后,呼韩邪就一命呜呼。王昭君带着儿子伊屠智伢师,成了寡妇。

呼韩邪的儿子复株累被立为新的单于。

按照匈奴婚俗,父死,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小妾们为妻,继续繁衍后代,复株累爱慕昭君美貌,自然要将她充入后宫。匈奴属于野蛮之地,文明未至,他们认为,父亲的妻子归到儿子的麾下,那么一族的血脉便可得到保护。

王昭君来自大汉朝,礼仪之邦,对这样乱伦的事实在是难以接受,何况,此时边塞平安,她似乎已经完成使命,塞外的生活,风霜如刀,她实在是太思念家乡的山水温情了。

此时,元帝已经去世,成帝在位,他对昭君完全没有印象,也并不希望她半途回乡惹匈奴不痛快,于是回信要她:从胡俗

这封信,将王昭君的后半生牢牢钉死在草原,此生,她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心心念念的大汉朝。

从此后,王昭君放下了个人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孤灯冷月的时候,会面对故国遥遥叹息吧,她身上承载了那么多,却得不到汉室的怜惜,哪怕得不到,她也没有回头路,走下去,一直做下去,完成今生的使命,是唯一的支撑。

王昭君又嫁复株累单于为妃,二人做了十一年夫妻,昭君又生育了两个女儿,后来,她的长女有机会返回中原,进宫服侍太后。

昭君远嫁的几十年里,她励精图治,将中原文明带到匈奴草原,她力劝丈夫结束匈奴内部的纷乱和战争,她带去中原的文化、制度、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等一系列改变草原生存质量的实际技能,使少数民族第一次对中原文明产生了向往。她常常亲自下田,农耕劳作,纺线织布,手把手教他们一步步迈向新天地。

昭君为妃的那些年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水一样的女子,以渗透的方式,慢慢改变着边塞,也改变着大草原。

汉与匈奴出现了60年无战事的历史性局面,因此,那么多出塞和亲的公主,哪一位都比昭君出身高贵,却唯有她,被写进历史,成为了千古明妃,位列古代四大美人。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只是,昭君细水长流的温柔方式,比霍去病勇猛善战导致生灵涂炭,更高一个境界——向来,用和平的方式保持和平,才是最厉害的,战争取得和平,要次之。

汉室感念昭君,她被书写进历史,得到一代代汉族人民的喜欢和尊敬。

同样,草原民众也感念这位美女带来的中原文明和和平日子,他们同样敬爱她,喜欢她。

昭君死后,葬于呼和浩特,陵墓恢弘,拾级而上。陵墓右边是白色的宫殿陈列她的故事和博物馆,左边是还原了她生活的场景和居住,她生前的一点一滴,都尽力还原。

墓园里树木葱茏,花木扶疏,静穆庄严,白色基调。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像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昭君塑像秀逸端庄,呼韩邪单于英武逼人,二人俨然一对璧人。在墓园里,昭君和呼韩邪单于被塑造成一对恩爱深情的夫妻,这也是汉蒙两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吧。

昭君已去,青冢尤存,世间事,纠缠无休,很难说哪一步就对,哪一程就是错。留在汉室,成为一个深宫弃妇,也并不比塞外苦寒却身怀民族大义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