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好诗

01.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这首《小儿垂钓》,可谓是妇孺皆知,人人会背,几乎是学龄前儿童的必读之作,更是被写进了教材。

但是关于作者胡令能,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他的故事。

他是中唐人士,为河南郑州中牟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早年习得一些技能,所以平日里靠游街走巷,给人修补锅碗瓢盆为生。

在唐代,没有家族背景的人,想要当官难于登天,门第之争历来现实。比如李白,他虽然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但是为了入仕,不得不两次入赘宰相府,还为自己杜撰了“皇室宗亲”这样一个假身份。

因为出身不同,他和张九龄、王维这样的世家子弟,也没有什么交集。

胡令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甘愿做一个“补锅匠”,平日里写写诗,陶冶一下情操,生活很悠闲。

并且,唐代崇尚隐士和游侠,做个安贫乐道之人,反而会受人敬重。

如果不是因为这首《小儿垂钓》,也许胡令能会和许许多多平凡又普通的人一样,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平淡淡走完这一生。

02.

提起写诗,若不是家世显赫,或者出身富贵,其实想要出名也很难。古时候可不像现在,有网络可以传播作品,坐在家里就能出名。

那个年代,许多普通百姓人家可能连纸张都买不起,更别说把自己的诗集成册刊印,全国发行了。

因此我们看唐代那些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杜甫、王昌龄、岑参、高适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哪个不是祖上显贵。

所以像胡令能这般出身微寒,能有诗于后世流传,并且成为经典的人,少之又少,可谓是凤毛麟角。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这首《小儿垂钓》的确写得深入人心。

也许你会为,他一个“补锅匠”,哪来那么大的学问?

关于这件事,胡令能是这样解释的:有一天,胡令能梦见了一个仙人,趁他熟睡的时候,将一卷诗书置入腹中,从那以后他就能写诗了。

成语“江郎才尽”讲的就是这样一件类似的事。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就很有诗名,但等他罢官归乡之后,路过冶亭夜宿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东晋大文豪郭璞向他索笔。

郭璞跟他说,许多年前,我曾把一枝锦绣之笔放在你这里了,如今你已经功成名就,请把他还给我吧。

自从江淹在梦中把笔还给郭璞后,他就再也写不出更好的诗了,故谓“江郎才尽”。

幸运的是,胡令能梦见的仙人并没有向他索书,所以他的诗一成,就惊艳了世人。

当时就连当地的县令读过他的诗后都赞不绝口,因此还登门拜访,一睹奇人风采。所以胡令能又写下了《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03.

胡令能的诗,胜在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如是这首《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此两句为诗人远观,他在去给别人补锅的路上,想要打听个道,正好碰见一个初学钓鱼的小孩。

小孩头发蓬乱,一脸青涩,和他认真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侧着身,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然后将自己藏在杂草之中,生怕鱼儿看见自己不上钩。

诗人轻声开口问路,小孩连忙摆手,因此诗人又写下了: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孩“不应人”并非没有礼貌,只是怕惊吓到鱼儿,因此连忙招手示意,在解释自己不能说话的原因。

这一连串的动作很有画面感,既写出了钓鱼的乐趣,也体现了小孩的可爱,因此这首诗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04.

胡令能笔下共有4首诗存世,除了《小儿垂钓》和《喜韩少府见访》,还有《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首诗同样发挥了胡令能独有的书写手法,把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值得一说的是,胡令能的另一首《王昭君》: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相较于其他三首诗,胡令能的这首“昭君怨”就很悲沉,有历史的厚重感,前两句中的比喻把王昭君的“怨”写得悲戚入骨,后两句梦回汉庭,道尽离情与相思。

所以从这首诗我们也能看出,胡令能是有文采的,他能出名绝非偶然,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一句:高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