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坐拥云贵大地的平西王吴三桂,造反前就是西南地区的土皇帝。
以他为首的“三藩”,垄断了西南地区的金银铜矿盐井生产,各省富室空虚,中产沦亡,穷民无所为赖。
除此之外,他还每年消耗清王朝大量饷银,以至于“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到了康熙年间时,三藩已然成为清王朝的毒瘤。
正如康熙所说:吴三桂“乃唐藩镇之流”。
对这样的毒瘤,康熙想撤藩,其实并不意外。在康熙看来,对于吴三桂似乎是说撤就能撤掉的。
然而,多年来“三藩”不只聚敛了丰厚财富,更养着精锐军队。吴三桂麾下的常备部队,就有七万人之多,且“平西甲兵,素称精锐”。
加上平南、靖南二藩,军事实力十分雄厚。
那么,吴三桂拥有如此实力,他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怂人”吴三桂
吴三桂,是大清入关时最重要的助力。因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闯王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42天。
大清入关之后,吴三桂并没有进入“享受时代”。他继续为大清出力,先是被派往西北镇压农民起义军,后由陕入川,平定张献忠。
平定四川之后,吴三桂又南征云贵,他就像一个“功狗”,为大清四处攻城略地。
不得不说,吴三桂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将南明政权彻底剿灭。然而,从吴三桂处死永历帝开始,他在汉人中的威望,降到了最低。
当时,立志效忠大清的吴三桂有一个美好的想法:世世代代当“云南王”,就像明朝的沐英一样。
但是,吴三桂忽略了一件事,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他算大清的什么?
况且,沐英是真心给老朱家守护边疆,不给朝廷增加大负担。
而吴三桂,一边盘剥当地百姓,一边不断向朝廷要钱,这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毕竟,三藩的军费用度占了很大部分比例。
如果要当人,那就请站直。如果要当别人的小弟,就别给大哥添麻烦。
吴三桂显然不懂这个道理,他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朝廷还需仰仗于他。
吴三桂的那些老部下,也被朝廷一一提拔,个个都是地方大员,封疆大吏,比如王辅臣等。
吴三桂膨胀了。
等到聪明的康熙处理掉鳌拜后,他就将目光对准了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
对于三藩,康熙也知道,听之任之,势必造成尾大不掉,大清必将永无宁日。然而,三藩占据南方半壁,削藩并不容易。
但是,有人给瞌睡的康熙送来了枕头,此人名叫尚可喜。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在1673年3月,提出一个要求:叶落归根,请求回辽东,广东让儿子尚之信镇守。
这边还没批准,吴三桂和耿精忠为了做做样子,也提议“收了我们的兵权,让我们回辽东吧。”
年轻的康熙看这群“怂人”,就像看三只公益无害的小动物。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尚可喜是真的想回,吴三桂和耿精忠却是在演戏。
康熙等人经过研究,决定全面削藩。他简单粗暴,借着吴三桂请求撤藩的由头,来了个顺水推舟,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带着族人一起回老家,兵权取消,安享晚年。
当时,支持这个削藩决定的有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人。不支持全面削藩的有索额图、图海等人,这几人看透了吴三桂的把戏。
康熙英姿勃发,热血上涌。
多好的机会,必须“削藩”。
只是,康熙脑子里没有半点预案,就干等着这群骄兵悍将们自己放下屠刀,乖乖回辽东养老。
吴三桂的造反之路
不幸的是,这边康熙的削藩开始了,那边“三藩之乱”也就开始了。
吴三桂是在“被迫”中造反的,他本来没有心思造反,他的宏伟蓝图就是“世代云南王”。
可是皇家无情,康熙真让他滚回东北,这不能忍。
彼时,吴三桂已经适应了南方的生活。而随着南征北战,队伍中也不都是北方人了,还有川人,还有云贵之人。
让吴三桂返回北方,仅仅做个富家翁,离吴三桂的期望太远了。
于是,吴三桂就有了“造反之心”,也有了造反的行动。
1673年11月,吴三桂直接让人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那一刻开始,吴三桂真的反了。
撕破脸皮后,吴三桂四处联络帮手,他的目标主要有两类人:他的旧部和同僚以及三藩的王爷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