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某、眭某二位女同志,均患少腹作痛。邵某腹痛,白带多,头晕,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以当归芍药散作汤(当归9g,白芍18g,川芎6g,白术9g,茯苓9g,泽泻12g),用数剂后,腹痛与头晕基本消失,白带见少。眭某长期腹痛,小腹重坠,白带多,头目眩晕。投当归芍药散作汤用,三诊,腹痛白带均减,改用少腹逐瘀汤治其白带症。《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主治“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又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尤在泾谓:“㽲音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得其所害矣。”此方之证,腹中挛急而痛,或上迫心下及胸,或小便有不利,痛时或不能俯仰。腹诊:脐旁拘挛疼痛,有的推右则移于左,推左则移于右,腹中如有物而非块,属血与水停滞。方中芎、归、芍药,和血疏肝,益血之虚;苓、术、泽泻,运脾胜湿,除水之气。方中多用芍药,芍药专主拘挛,取其缓解腹中急痛。合用之,既疏瘀滞之血,又散郁蓄之水。服后小便或如血色,大便或有下水者,系药中病,是佳兆,应坚持多服之。适应证:男女老幼脐旁至胸下挛急痛,妇人子宫痉痛,头目眩晕,心悸、心下悸,肉瞤筋惕(都是水气为患),目赤痛(目赤,是水气挟血上凌,目中粉赤色,不似暴发火眼之深红色并肿,应细辨),面色萎黄,有贫血倾向,腰膝易冷,小便频数或不利。应用范围颇广,如浮肿、习惯性流产、月经痛、慢性肾炎、脚气等具有适于用本方之证候者。[岳美中,岳美中治疗腹痛症医案.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10月26日第A02版]

刘树农经验

妇女在经过正常行经期后和在产后1个月或2个月后,经血还淋沥不止或时断时续的一种病,称作“漏经”或“漏下”。古医籍对这种病的病因和治疗的方剂,记载很多。按其实际,验方很少。笔者在二十几年前于《皇汉医学》一书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对这种病的治疗,采用当归芍药散。照方制成药粉,每次用开水和服3g或6g,每日服1次或2次。连续用2~3日或5~7日,即完全治愈。嗣经多次应用,确有显著疗效。如作汤剂服则不效。在笔者几十年来的治疗经验中,认为只要不是属于“缺乏自然治愈倾向的器质性疾病”范围以内的,其疗效达90%以上。其中有特别虚弱,或兼有其他病证的,则附以其他的对症方药。据笔者不成熟的意见,认为妇女的漏经病,如果不是属于“缺乏自然治愈倾向的器质性疾病”范围以内的,都属于子宫不正常的出血,当归芍药散之所以有效,可能具有直接收缩子宫血管的作用。也就是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如果是对的,它起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只宜于散服不宜于煎服?散服和煎服产生的药效有什么不同?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内科名家刘树农学术经验集》)

张子琳经验

仲景之方当归芍药散,治妇人妊娠腹中㽲痛。㽲痛者,急痛也。方中血分药与气分药各占一半;不寒不热,温平和顺,养血和血,健脾渗湿。治正气不足,水气胜土,气血不调而腹痛者。该方平稳,速效,以缓制急,王道之法也。老同事张某妻怀三子时,腹中绞痛难忍,中医多方治疗无显效。一日张来我处闲聊时谈及妻病,建议他试用当归芍药散治之。1周后,张某亲自告我,说服药3剂,腹痛若失。原方为白芍6g,泽泻4.5g,茯苓12g,白术12g,当归9g,川芎9g,水煎服。但本方药不可久煎。自锅开算起,10~15分钟即可。(《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祝谌予经验

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金匮要略》原文:“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方原来用治气郁血滞、脾虚等原因引起妇女诸种腹痛或妊娠后出现的腹中拘急,绵绵绞痛。方中芍药泻肝而安神,并与当归、川芎养血;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渗湿。我认为凡腹中绞痛,均可用当归芍药散。如用治结核性腹膜炎有腹水疼痛者,方中茯苓、白术、泽泻宜重用;用治妊娠腿肿,先兆子痫,妊娠腹痛时,当归、川芎需少用;凡腹痛甚者,可加炙甘草,甘以缓之。其他可用治慢性肾炎、头痛、头晕,肾性高血压(方加石决明、牛膝),神经官能症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等。(《祝谌予》)

本文摘自《名医用名方》,张栋、宋春燕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