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这一年毛主席提出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伟大领袖的指示一出,各地的学校,无论大、中、小,都热火朝天的开始了劳动竞赛。

就在指示发表不久后,毛主席的大女儿李讷却意外的将一个同学的笔记本带回了家中,而更巧的是,这个笔记本被毛主席翻阅后,让他大为惊喜:“可以在报刊上发表。”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一直以毛主席为榜样,也因此,对于毛主席的指示十分认真的遵从,在解放战争期间,李敏也吃了不少苦头,但她从不抱怨,这点颇有毛主席的风范。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李敏也终于能安安稳稳的上学了,她学习成绩不错,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学校。

当时有很多高干子弟都在这里读书,一些高干子弟相较于普通人民的子女有一些优越感,而李敏虽然家庭背景显赫,却没有丝毫的骄傲。

她不仅与周围的同学打成一片,还凭借着自己的好嗓子,教同学们用俄语唱歌,这让李敏很受同学们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党中央以及毛主席提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后,学生们也不甘示弱,纷纷申请参加义务劳动,李敏虽然身子骨弱,但她还是参加了所有的集体劳动。

1957年10月26日,当时,学校组织高三的学生去乡下的一个人民公社进行义务劳动,此举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以及和课本知识的区别。

李敏也高高兴兴的去了,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工作是帮助当地的农民捆白菜,这项活对于学生们都很新颖,只是“天公却不作美”,在学生们劳动一阵后,突然下起了小雨,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们的热情。

李敏的一个要好的同学,名为王桂芹,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下雨后,王桂芹担心自己的笔记本打湿,便和李敏打了个招呼,将自己的笔记本放到了李敏的书包中,随后又开始了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时代,很多学校在劳动过后,学生都会自发的组织起辩论赛,讨论这次劳动的收获,由于李敏先开完会,便骑着自行车回家了。

也正是这一举动,产生了后来让王桂芹都没有料到的结果。

在回家后,李敏习惯性的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自己的收获,可她打开看了一会儿后,才发觉,这好像不是自己的笔记本,而是王桂芹的。

但由于笔记本上所记载的东西,都是关于劳动的一些心得,而这恰好是毛主席平常所提倡的,由此让李敏上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回家后,李敏当即将笔记本拿着,询问毛主席对于劳动是什么看法,随后又将笔记本递上。

这让毛主席大为不解,得知笔记本是李敏同学的,起初毛主席还有些犹豫,但在李敏的坚持下,毛主席还是同意一看。

不料,在翻开笔记本后,其中的内容却让毛主席也十分惊讶。

原来,出身于河北阜平县农村的王桂芹,其母亲是个共产党员,从小就教育她要劳动,而王桂芹都一一照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劳动,王桂芹还不忘记学习,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她因为表现优异,后来到了北京上学,和李敏当了同学。

在党中央号召学生也要劳动时,趁着一次暑假,王桂芹高高兴兴的和父母说了自己想要劳动的想法,王桂芹的父母大为赞赏,支持女儿的决定。

王桂芹的母亲还特意拿出一双硬底子的山鞋,和一顶有些破旧的草帽,让王桂芹好好“打扮”一番,便带着她去农村的工地“打坝”了。

这项活十分的沉重,莫说是一个女学生,便是一些成年男子,都感到累,但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王桂芹却忍住了劳累,开始搬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过了许久,王桂芹的汗水打湿了衣襟,但她却十分的高兴,她感到无比的充实。

可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却摆在了王桂芹的面前。

原来,有一块石头十分的重,好几个人上阵都没有搬中,而这块石头又是建设“大坝”所要的材料,周围的人都犯了难。

王桂芹也在苦苦思索办法,突然,她想到了课本上教过的“杠杆”原理,眼前这幅场景,不正好可以用“杠杆”原理解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王桂芹拿来一根大杠子,并将杠子其插在石头的下面,又搬来一块石头放在中间,最后,众人在另一头往下按,使得石头动了起来。

这番知识与劳动的相结合,使得王桂芹十分高兴,她在笔记本中一一记了下来,除此以外,王桂芹还有很多次的劳动经历。

如今,看到王桂芹的这些“趣事”,毛主席大为欣赏,或许是因为写的急促,在这本笔记本上也存在着一些错别字,毛主席便拿起笔,将一些讹误圈了起来,同时,还对李敏说,这个笔记本很好,你和你的妹妹都可以一阅,最好是读两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0月29日,李敏将笔记本递给了王桂芹,并告诉她,这个笔记本毛主席看过了,并说很好。

这让王桂芹惊喜无比,自己的笔记本竟然被毛主席夸奖了,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一件事呵。

于是,李敏也翻开笔记本,让王桂芹看到上面的圈点,并读了起来:“每年暑假回乡一 次 ,极为有益 ...... ”

看到这里,王桂芹喜欢的不得了,而当她看到毛主席还在上面批示:“此文可发表”,更是激动的说不出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也传开了,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想来借阅笔记本,看看上面的圈点,但王桂芹并没有因此骄傲。

随着传阅的人越来越多,笔记本也有一些磨损了,可以说,这本小小的笔记本,因为有着毛主席的批示,变得可贵了起来。

后来,王桂芹的笔记还被发表在《中国青年》的杂志刊上,此后,王桂芹还“斗胆”的给毛主席写信。

李敏还特意打电话告诉王桂芹,她的信毛主席看了,还说青年人有干劲很好,值得表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虽然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也足可见毛主席的伟大之处,虽然王桂芹只是一个群众,但毛主席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为她圈点讹误,并给予鼓励。

由此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既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不能忘记课本外的知识。

这点,从毛主席的经历便可以看出。

从少年起走出韶山开始,毛主席便见证了人间百态,那时尚未有名气的毛主席日子过得并不好,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毛主席便提到过一段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他刚到北平,只得和几个青年一同合租,由于房屋狭小,几个人便挤在一起,晚上想要翻身,还要预先提醒身旁的人,以免触碰到他人。

尽管如此,北平的景色,尤其是绽放的梅花,还是引起了毛主席的遐想,他没有因为环境的艰苦而丧失斗气,反而愈发的向上。

因此,即便是经历了长征,以及延安的艰苦,毛主席依旧十分的乐观,也因为这些因素,使得毛主席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65年,毛主席曾在一次谈话中,谈论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从这段话便可以看出,毛主席十分重视实践,他认为,只读死书是不好的,知识不单单是从课本上得到,诸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也都是知识,而且是必要的劳动实践。

如果没有农民种粮食,没有工人生产产品,那么,社会的秩序很快就会乱起来,也因此,在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多次提倡,向农民、工人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是希望学生们不要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要分得清五谷,要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知识。

为此,在号召青年下乡时,他还将自己的女儿李讷送到五七干校劳动一段时间,让她能借此磨砺自己,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并非一片坦途,有时,适当的历练对于人生大有裨益,太过于骄纵孩子,反而不好。

当然,这也讲个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对于教育的谈论,依旧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至于,他亲自为一个学生进行圈点的事迹,也值得我们赞颂。

试问,世界上又有几个领袖,对待人民如此亲切呢?也正是因为自始至终的知行合一,毛主席才被人们称之为“人民领袖”,他的事迹才会一代代的被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