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眼里,落叶归根恐怕是每一个海外游子的理想归宿。

在新闻和网络媒体中,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海外华人扶老携幼回到中国。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祭拜祖坟,投资乡里,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华人比例占绝大多数的新加坡却一反常态。它的开国总理李光耀更是坦言,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但不会“回归祖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的由来

新加坡是东南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界处靠近马来西亚的一个岛屿,一开始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在早年间,很多进行远洋贸易的人在这里停靠上岸,登陆到马来西亚半岛跟当地人做交易,随着人数的增多,慢慢的有人在那里住了下来,成为了当地的华人。

这些人文化程度高,又有胆量,善于经商,而且独特的中国两广和福建习俗又使得当地的马来人和印度人根本无法融入到里面去,为了赚取维持生计的银两,马来人和印度人只能给华人打工,过着地位低下的生活。因此他们就成了人数占绝大多数的马来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趁着华人只占有经济地位,而缺乏政治地位和武装,马来人占主导的马来西亚政府就对华人展开了压榨。他们试图通过武力改变马来人经济地位低下的现状,更想把数代华人积累的财富一扫而光。

当时的华人并不团结,所以马来西亚政府就把绝大多数华人驱赶到马来西亚半岛南端的那个荒岛上,颇有点画地为牢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来西亚政府的目的很简单,他们就要这些华人在岛上自生自灭,至于留存在本土的华人就不足为惧了。

为了掩人耳目,马来西亚政府就像若干年后某位知名企业家把裁员喊作“毕业”一样无耻。他们把荒岛从马来西亚剥离出去,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新加坡。

左右逢源,夹缝生存

在宣告独立的大会上,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忍不住嚎啕大哭。

然而令他更加为难的是,当时的新加坡一穷二白,不但淡水要靠马来西亚供给,就连房屋也需要重新搭建。

一些有条件的人选择了离开,搬到周围岛上的其他国家去了。但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只能大眼瞪小眼指望着李光耀给他们指一条明路。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考验李光耀政治智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光耀是福建华人的后裔,早年间在英国留学,他先是在伦敦主攻经济学,然后又转到剑桥大学学习法律,并且获得了英国的执业律师资格。

因为孤身在外,非常需要同乡的关怀,他就加入了东南亚人的组织“马来亚论坛”,没想到这个组织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结果在其他人的影响下,李光耀也就踏上了从政之路。

在那个局势风云变幻的年代,全世界都迎来了从殖民者手上独立的浪潮。

当时的马来西亚是由英国人统治,自然李光耀也就加入到了反对英国人的队伍当中。

等马来西亚独立之后,马来人占绝大多数的马来西亚政府就开始清剿华人。

面对这过河拆桥的举动,很多华人加入到反对马来西亚政府的行列。为了避免刺激马来西亚政府做出更加极端的事情,李光耀主动地跟华人组织当中的激进派划清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的举动并没有获得马来西亚主子的欢心,马来西亚还是把他和大批华人赶到了南端的荒岛上。

尽管有人对李光耀的遭遇冷嘲热讽,甚至落井下石,但是处于那样的极端环境,李光耀只能左右逢源,寻求自保。

在此后的发展中,李光耀一边对马来西亚示好,避免刺激到仇恨华人的马来西亚政府;另一边他积极地走出国门寻找出路。

当时中国尽管已经获得了解放,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那段时间里,中国走了不少的弯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在自身都处于贫困的时候,他又怎么能给新加坡提供过多的帮助呢?更何况,马来西亚内部的一些华人组织跟中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马来西亚政府对此深恶痛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让马来西亚政府发现,那么他很有可能随便找个理由给其找麻烦,所以李光耀只能把眼光放到曾经的殖民者英国身上。

新加坡的华人很多都接受过英国教育,对英国并不排斥,而且他们非常向往发达的英国文明,所以当李光耀告诉大家自己的打算时,竟然没有任何人反对。

很快英国势力就回到了这里,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是以经济合作的方式。

别看新加坡面积不大,只有700多平方公里,其主要领土新加坡岛也只有630公里,甚至不如我国的一个三线城市大,但是它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它位于著名的海上运输咽喉地带,距离马六甲海峡只有咫尺之遥。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如果把自己打造成贸易口岸,那么南来北往的商船将会给新加坡带来难以想象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新加坡很快就成为了这个咽喉上最重要的贸易站,随后它又抓住了上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一下子成为了亚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四小龙”国家。

这个时候,新加坡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马来西亚,再也不怕马来西亚的压榨了。

新加坡的对华政策

中华文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无论华人在海外繁衍多少代,但是它们的身上多多少少始终体现着一丝中国元素。

因为这个缘故,很多华人在老的时候都愿意带着孩子们回到位于中国的故乡看一看,再次感受一下曾经熟悉的中华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来中国有着衣锦还乡,夸官三日的习俗;二来一个人最美好的童年往往是难以磨灭的,不管此后的日子如何发达,一旦有了机会他总会想着回归故里重温旧时情怀。

新加坡是个弹丸国家,李光耀的态度就能决定整个国家的走向。尽管他也多次访问中国,但是他却不像早年的陈嘉庚那样对中国充满着热情。

在抗日时期,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南洋(马来西亚一带)的海外华人,不惜重金购买物资捐送给中国,支持抗日战争。

他的到来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延安,他都像回家了一样感到亲切。

从很多流传下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满面笑容的陈嘉庚没有半分拘谨,如果不是文字提示,恐怕谁也想不出他竟然是海外华人。

相反,李光耀的做法则就不同。在和毛主席的座谈中,毛主席摆出一副自然地态度,而李光耀则正襟危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报纸刊登了这张照片的时候,没想到李光耀竟然大为光火。人们都以为李光耀嫌照片拍得不好,然而他却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尴尬的位置

作为一国领袖,李光耀自然不会在意一两张照片,只不过当时的政治氛围十分的特殊。

当时的中国和苏联已经闹翻,甚至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而他和美国以及西方的关系尚且处于解冻的初期。

再加上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支持“马共”反对马来西亚政府,因此作为新加坡小国的总理,就要全面考虑和中国的距离。

这是他个人的无奈,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夹缝中的小国的生存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晚年,早已退休的李光耀当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谈起过这段经历,他说新加坡尽管是一个华人国家,但是绝不会回归祖国。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刺耳,然而却并不代表李光耀就是一个数典忘宗的人。李光耀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为此他曾多次前往中国进行考察和访问。

表面上他和中国保持着距离,无论是访问期间他刻意用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英语进行交流,还是在其他东南亚国家都和中国建交完了之后才和中国建交,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恰恰相反。

当海峡两岸关系趋于缓和的时候,他主动地把大陆和台湾的代表邀请到新加坡来,促成了“汪辜会谈”,为接下来的两岸三通,大陆与台湾加强联系奠定了基础。

等到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刻,他又一次站了出来,鼓励国内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中国去发展。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加速,一些新加坡企业和代工厂在中国纷纷成立,解决了一大批中国人的就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那枚沉甸甸的“中国改革开放友谊奖章”挂在他脖子上的时候,恐怕也只有他自己能够感受到这里面的分量。

后记

如今中国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新加坡有了新的对华政策。当人们走进新加坡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海外游子的那份独特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