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电报一字之差,竟导致三万人葬身火海,3名高官直接人头落地。

事情发生在抗战时期,日军即将进攻长沙,蒋介石下令实行焦土政策,他打算先日军一步,将整个长沙城焚毁。

然而,变故也由此发生,因为译电员粗心,电报被漏译一个字,整个长沙城血流成河,3万人活活被烧死,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惊人的10个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封电报究竟是如何被漏译的?事后蒋介石又该如何收场?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长沙大火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蛮计划

1938年,武汉沦陷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长沙城内引起了剧烈的震动。

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受伤的战士、逃命的难民,以及各路溃散的军队。

长沙地处战略要地,商业兴旺,曾是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等重要战役的后方。战时的需要,使得这座城市堆积了丰富的战略储备。

此时,这一优势也疯狂地吸引着战区群众,武汉失守,长沙城人口迅速膨胀,在人群涌入长沙的同时,日军也紧盯上了这块肥肉。

1938年的长沙,可谓是举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人口压力大,各地难民蜂拥而来,当地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资源有限,在庞大的人口压力下,一些公共设施几近瘫痪。

再加上日军的威胁,整个长沙城阴云密布,群众出门则水泄不通,滞留家中,则随时有被攻打的可能。

在这片混乱之下,人潮、物资、信息疯狂流动,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为这座城市埋下了隐患。

1938年的11月,长沙传来噩耗。

日军攻占湖南北部,临湘和岳阳相继失守,日军的军队越来越逼近。繁忙的长沙化为了一座孤城,身处战火之中无处可退。

在这个关键节点,蒋介石也慌了阵脚,随后一场会议连夜召开,会议途中,陆军上将李宗仁提出:

长沙兵力无法抵挡日军,最好的防御模式,则是焦土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

何谓焦土计划?

其原意是毁灭人类文明,破坏各种资源,以此来减少敌军的践踏。

此政策曾在德国、意大利施行过,表面来看,焦土计划是一种防御,可实际上,却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一种“自焚式”打击。

对于李宗仁的观点,蒋介石报以支持态度,随后会议作出决定:

在日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启动焦土政策。

11月12日清晨,张治中,也就是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正在集合训练班的学员,他突然接到一通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在电话中叫喊道:

“我们必须对长沙使用焦土政策了!日本人快打过来了!”

紧接着,又是一通电话,这次打电话的是自蒋介石,在电话里,蒋介石斩钉截铁地表示:

“为防止长沙落到日本人的手里,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长沙程焚毁,不给日本人留下任何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治中深知形势的严峻,他随即召集保安处处长、以及当时的警备司令,三人一番交谈过后,初步焚城计划已然出现。

此时,焚城的令箭已经悬挂在长沙的上空,而长沙人民,却对这一切毫无所知。

12日下午,拟定的焚城计划递到了湖南政府里,张治中的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焚城计划会给长沙城带来什么样子的后果,他既心痛,同时又不得不服从军令。

随后,张治中对焚城计划提了几个要求。

第一点,必须等我军全部人员撤退之后再放火。

其次,则是在放火之前必须先拉响警报,给百姓反应的时间,好让平民百姓能够顺利逃出城内,免遭生灵涂炭。这也算是他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尊重和对战局的审慎,想尽力弥补焚城计划所带来的损失。

最后,计划一步步展开。焚城的地点在天心阁,时间被设定在11月13日凌晨两点,所有人必须进入准备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计划十分完善,囊括引火材料、发放时间地点、起火命令、撤退秩序、等细节,本以为有了这份详细的文件,焦土计划能顺利进行,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因为一字之差,长沙人3万人将活活被烧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译电错误导致大火

回到焚城的前一晚,湖南省政府张治中正在比对最后的细节。

在看到防火地点时,他格外注意,天心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阁楼,这里地势高,且视野广,从这里点火,能迅速传达到长沙各地。

一切准备就绪后,张治中下了最后通牒,13日早晨2点前准备完毕,由他亲自检查。

计划完成,接下来只需要等待日军进攻。

1938年11月12日,日军果然朝长沙城攻来,没过多久,日军便抵达新墙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墙河距离城区足足有250公里,而焦土计划的内容是,在日军距离城区15公里左右放火。

为了随时掌握日军的进度,电报员连忙向长沙军部发送了一则急电。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战事紧张,通讯困难,前线电报传输的信息繁杂,这导致译电员在接收电报时,竟然漏掉了一个“墙”字。

这样一来,“新墙河”直接被误译为“新河”。

更要命的是,长沙刚好有一条叫做“新河”的河道,而它距离城区,仅仅只有3公里。

也就是说,根据电报显示,日军已经来到了长沙城区边缘,只需要再近一步,就能顺利攻进长沙。

消息一出,长沙城内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乱。

率先做出反应的,是长沙自卫队,眼看日军即将逼近,他们也管不上原计划时间,直接在12日当天点燃了天心阁的起火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城内的警备司令部,在见到火光之后,竟然误以为这是放火的信号,便立刻下达了全城放火的命令。

随后长沙各地接连失火,在一片混乱中,没人思考过,为何日军前一刻还在250公里外,下一刻却能抵达3公里处的新河,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事情的不对劲,在冲天的火光中,他们只顾着放火。

对于放火人来说,他们尚有机会撤退,但对于城中的老百姓而言,他们原本的撤退时间是13号凌晨,但由于放火提前,数万人的逃亡时机直接被抹消。

眼看无法立即出城,有人想到了动用灭火设施,但这刚好是另一个致命点,为了焚城顺利,蒋介石早就毁掉了城中的灭火设施。

水源被堵,水袋里灌满了汽油,就连一些通风口,也被放置上了助燃物。

此时的长沙,城外是十万国军守军,城内是暴乱中的市民。火势迅速蔓延,上万群众只有死路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国军发现点火时间提前时,整个城市已经被火海包围,无法再进行有效的灭火救援。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发布放弃长沙的命令。

这场大火足足烧了5天5夜,3万人活活被烧死,而被困在长沙大火中的,刚好有周总理和叶剑英等人。

当晚大火燃起来时,周总理也是一头雾水,为了避难,他赶紧带着重要文件撤退,等到周总理退出长沙城时,已经是13号下午。

虽说周总理死里逃生,但他始终眉头紧锁,蒋介石并未将计划提前通知到位,周总理对这场大火并不知情,为此,他一直在困惑,为何长沙会突然冒出大火。

同样在长沙的还有知名学者郭沫若,他在《郭沫若传》中描述了火灾发生时的情景:“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极目远望,根本不见长沙踪影,惟有冲天的火光和翻滚的浓烟,显然火势还在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总理等人的诘问中,蒋介石顿感压力,显然,这场火灾发生在计划之外,面对多方问责,蒋介石给出的答复是:

枪毙3名国军高层。

究竟是谁,为蒋介石背了黑锅?这场事故最终又该由谁来善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名高官人头落地

这场大火,带给长沙的,无疑是灭顶之灾。

首先被点燃的,是省政府、警察局等行政重地,然后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紧接着,便是无数人葬身火海。

无论老弱妇孺,无论贫富贵贱,都不能逃脱这场人为制造的灾难。许多人还在梦中就被无情的火焰吞噬,根本无法逃脱。

持续五天五夜的大火,把长沙从一座鲜活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全城的90%以上房屋被火焰摧毁,总计5.6万余栋。长沙的街道曾经人来人往,此刻只剩下了一片死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文夕大火的破坏性,对城市的教育、金融、工业和文化遗产等重要组成部分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长沙曾是湖南的教育重镇,但在这场大火中,31所学校和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或大部份被焚烧。

湖南图书馆、湖南大学、明德中学、岳云中学、楚怡工业学校、兑泽中学、第一师范、南华女中、明宪女校、妙高峰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民众教育馆等,它们曾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如今却化为一片废墟。

在这场灾难中,湖南省银行、江西裕民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付之一炬。这对湖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是湖南的工业中心,拥有众多的工厂和企业。但在这场大火中,40多家工厂被烧毁,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湖南第一纺织厂,厂房、原料和设备损失高达183余万元。

另外,长沙还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大火过后,190多家碾米厂和粮栈也仅幸存12家半。

除开米厂外,绸布业和湘绣业的损失更是惨重,损失资产几乎占全行业的80%。

最后,长沙的古迹定王台、天心阁也被焚毁。

种种损失加起来,财物价值已达10亿。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国军译电员的粗心漏译。

为了给3万遇难者一个交代,军事法庭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查清事情起因后,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琨,以及长沙市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都被视为火灾责任人,并被拘押在军部特务排。

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于1938年11月18日公布。酆悌、徐琨和文重孚三人,由于在火灾中的严重失职和责任,全部被判处死刑。

同时,长沙警备司令张治中,作为最高指挥官,也无法逃脱责任。

他被撤去职务,经过一些人的斡旋,他被转任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似乎暂时逃过了一劫。

但实际上,长沙大火成了张治中一辈子的遗憾,尽管在朋友的求情下,张治中保住了一官半职,但他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1938年12月30日,张治中主动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辞职。晚年回忆起这件事,张治中的回应也只有一句,那就是“终身憾事”。

虽说蒋介石交出了4名罪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只是在找人背黑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导致这场火灾的,并不是3名领导的失职,也不是译电员的粗心,而是国军高层对民众生命的漠视,是这桩野蛮的“焦土政策”,断送了长沙整整一座城。

只可惜,蒋介石事后拍拍手便作罢,可怜的还是那遇难的3万民众。

这些群众的生命,成了蒋介石计划下的炮灰,而长沙的天心阁也如同这些群众一样,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1983年,天心阁迎来重建,逝去的生命,却无法被追回。

要说国军为何不得民心,恐怕从这桩大火中便能窥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