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乌冲突回归传统后,乌克兰的劣势正在急剧凸显,当这场冲突转向为消耗战之后,弹药的供给在战争天平上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甚至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乌冲突已经回归传统作战,弹药的生产量变得越来越关键,甚至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乌克兰的弹药供给主要来自于西方,当前俄乌冲突的本质已经成了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弹药生产、供应较量。但现实情况对西方而言却非常糟糕,因为目前俄罗斯的弹药产能已经超过了西方弹药生产总和的2.5倍,甚至在精确制导武器方面,俄罗斯的生产量也在碾压西方。还有更麻烦的,按照西方的说法,伊朗、朝鲜正陆续向俄罗斯提供一定的武器,如果把这些算上的话,俄罗斯能够获得的武器弹药恐怕要进一步碾压乌克兰所能够获得数量。

看到这一数据,这不得不令人质疑:在这样一个数据对比下,接下来乌克兰还如何打这场仗。战争即工业力,在当前俄乌消耗战的背景下,西方的工业生产能力正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下面就来看一下俄罗斯和西方的弹药生产差距。

(一)西方产能到了极限,开始从全球为乌克兰搜刮弹药

据《北京日报》的报道称,日前德国、法国、波兰三国领导人在柏林举行了一次会晤,这次会晤的主题自然是援乌,对当下的欧洲国家而言,在外交事务上,没有比军援乌克兰更紧迫的事,因为俄乌冲突可是发生在欧洲家门口的,它对欧洲的地缘政治环境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三个国家堪称是欧洲大陆的主要代表,自从英国“脱欧”后,欧盟的“三驾马车”变成了以德法为主角的“双轴”,再加上德法是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所以他们的影响力在欧洲绝对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不过从默克尔卸任后,德法“欧洲双轴”的角色似乎有了松动,从当前的表现看,无论是马克龙,还是朔尔茨,似乎都无法发挥默克尔曾经在欧盟所发挥的领导角色。而波兰被认为是东欧国家的代表,所以综合研判的话,这次德法波三国领导人会晤很值得关注,它或许能够透露出欧洲在援乌方面的新风向。

在这场会晤中,三方均提到要为乌克兰在全球采购武器弹药,同时还要扩大自身军备的生产。当然,生产出来的武器主要还是为了援乌,供应乌克兰的战场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法国、波兰开会商讨援乌,他们在声明中强调,要为乌克兰在全球搜刮弹药

谈起弹药供应,这可是乌克兰的痛点,也是整个西方的痛点,这从他们的声明内容中就可以看出。为乌克兰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弹药?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对域外国家而言可是一个发财的通道,战争对于武器弹药有着非常庞大的需求,从正常逻辑分析,军工技术发达的西方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况且对乌克兰的援助基本上都是由西方供应的,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理,援助乌克兰的弹药应该是由欧洲国家自己生产,如此一来的话,还能够拉动本国就业,怎么突然把这一机会扩大到全球其他国家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西方有强大的军工技术,却没有强大的军工产能,他们生产的武器弹药数量无法满足乌克兰的战场需求,只能从全球进行搜刮。如果不是西方武器产能不给力的话,军火这份蛋糕,他们怎么会让给全球其他国家呢?要知道当初拜登拉上英国人抢了抢了法国与澳大利亚造潜艇的生意,这一事件让马克龙咬牙切齿,对英美和澳大利亚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法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一度遇冷很长时间。

至于说西方国家为乌克兰在全球搜刮弹药,实际上早就已经开始了。去年美国从韩国“借”了数十万枚155毫米炮弹,然后以“腾笼换鸟”的方式提供给前线的乌军使用;而就在日前,德国《明镜周刊》披露,德国政府正与印度接触,试图从印度手中采购弹药,然后拿到欧洲援乌。

目前俄乌冲突已经回归传统,也就是消耗战模式,此时弹药的生产、供应显得非常关键。可以这么说,当前的俄乌冲突已经转变为弹药供应之间的较量,谁拥有的弹药量大,谁就在战场上占据非常大的优势。阿夫杰耶夫卡是乌军在顿巴斯前线打造的一个钉子户,乌军在此地坚守了10年,但最后呢?俄军凭借自身强大的弹药优势对该地展开猛攻,最终乌军在弹药不足的背景下被迫撤出这一据点。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就是弹药规模较量之下的经典战役,也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回归到俄乌战场的话,其实这场冲突的实质是俄罗斯与西方弹药产能的较量。俄罗斯有自己成熟的军工产业链,而且俄乌冲突的主战场并不在俄罗斯本土,所以俄军的弹药主要依靠的自身的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克兰的弹药供应主要来自西方,但西方的弹药供应很不靠谱,因为他们的产能很有限

而乌克兰不同,冲突在自己国土上打了两年多,国内的军工企业生产早已停滞,乌克兰的弹药供给只能依赖于西方的供应,换句话讲,西方的弹药产能将直接关系到乌军的弹药供给。不过从乌克兰战场的表现看,显然西方国家的军工产能无法比拼过俄罗斯,过去两年,乌克兰可是一直在不断向西方喊话要求供应弹药。

(二)西方与俄罗斯的军工产能差距悬殊,后者的炮弹生产量是整个西方的2.5倍

不过回到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西方的军工产能究竟与俄罗斯的军工产能到底差多少呢?不得不说,如果看到真实数据看,乌克兰和西方可能会感到一阵脊背发凉。

日前美国《军事观察》网站就俄罗斯与西方弹药产能差距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该文章表示:俄罗斯的炮弹产能超越了整个西方国家的总和,甚至而言,俄罗斯的炮弹产能是整个西方产能的2.5倍多。

这篇文章是这么写的:之前一位欧洲的情报官员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做了一个数据论证:俄罗斯能够以超过北约所有成员国总和250%的速度生产炮弹,它的年产量为300万枚,而北约成员国集合全力加起来不过才120万枚。

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对比,有一点不要忘了,这120万枚炮弹并非都能够到乌克兰手中。因为西方国家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炮弹全都给乌克兰,他们有需要给自己留点看家的炮弹。而且考虑到美国属于全球部署,他的注意力可不仅仅只有欧洲,还有亚太与中东,如此一算的话,乌克兰能够从北约手中获得的弹药数量又要做一番缩减。如果把最终的数据与俄罗斯炮弹产能作对比的话,估计乌克兰战场上的炮弹数量差距会更大。

该文章继续写道:一位北约官员曾进一步告知,随着这场冲突回归传统,俄乌冲突的最终结果实际上取决于俄乌两国的所拥有的炮弹数量。在前线弹药数量差距悬殊的背景下,乌军在前线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损失,很多精锐部队的战力在俄军炮弹的猛烈打击下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欧洲国家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弹药库存以及产能,丹麦政府已经准备豁出去了,承诺将完全清空本国的弹药库存,全部支援给乌克兰,以维持当前乌克兰的战斗能力,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纷纷效仿,在过去的2月份,欧洲向乌克兰提供的炮弹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的弹药生产超过预期,产能竟然是西方全部产能的2.5倍,这是一个悬殊差距

但尽管如此,西方的弹药产能依旧无法满足乌克兰的战场需求,更无法抗衡俄罗斯的炮弹产能。当前乌军在战场上正面临炮弹数量严重不足的困境。此前,乌克兰前线的炮兵人员曾告诉《华盛顿邮报》,由于前线炮弹供应量的锐减,他们已经被迫把炮弹的日消耗减少了80-90%,这意味着他们每天只能在战场上打10到20发。

乌克兰前线士兵一致抱怨道:每天打10发炮弹能做什么?这连阻止俄军向前推进都不可能,更不要说攻击他们的阵地了。与乌克兰缺炮弹相比,他们看到对面的俄军从不缺炮弹,他们一直在向乌克兰的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而且几乎是不间断地。

除了炮弹数量差距悬殊外,美媒还发现,在精确制导弹药方面,俄罗斯的军工产能同样也是碾压西方。美国《军事观察》网站在文章中写道:俄罗斯通过大量引入新的精密制导滑翔炸弹扩大了其火力优势,俄军战机经常把这些精确制导弹药倾泻在乌军的阵地上,前线的乌军士兵宣称俄军在他们的阵地上打开了“地狱之门”。相比俄军战机的频繁出动,配合地面部队作战,乌克兰前线的士兵抱怨:他们看不到乌军战机有任何出动,并配合前线地面乌军作战的迹象。

不过这也不意外,乌克兰空军现在正极力保存自己的战力,避免自己的空军战机被完全摧毁。可能大家有一个错觉,认为乌克兰空军已经全军覆没,战机已经被全部摧毁。事实上,乌军手中还有一部分战机,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中,中东欧国家几乎把自己手中所有的苏式战机都转给了乌克兰,只不过乌克兰空军很少公开出动,因为这些战机可是他最后的空军家当,在西方提供的战机未到来之前,这些战机只能执行一些特殊任务。

美国《军事观察》在文章中继续写道:俄罗斯的精确制导弹药产能突然猛增,这得益于俄罗斯成功实施了战时军工生产冲刺,在此背景下,俄军的战术弹道导弹库存量在大幅增加,一般来说,从成本的角度考量,战术弹道导弹通常会攻击更高价值的目标,而不是乌军阵地。而现在俄军开始使用导弹攻击乌军阵地,这就说明俄罗斯的导弹非常充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俄军充足的弹药相比,乌军的弹药要寒酸太多,归根到底还是西方的产能很有限

事实上,俄乌冲突让俄罗斯国内的军工生产“过热”,由于战场上的庞大需求,俄罗斯国内早已开启了“24乘7”(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军工生产模式,而且俄罗斯的军工生产厂还开辟了很多条军工生产线。在这种全天候的生产模式下,俄军的弹药产能急剧扩大就不奇怪了,尽管俄罗斯国内没有完全进入战时状态,但毫无疑问,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已经全面进入到战时生产状态。

美国《军事观察》网站继续写道:西方国家虽然众多,即便集合了每一盟国的工业能力,产能仍然完全无法与俄罗斯匹敌,这已经凸显出了北约的巨大劣势。未来这一劣势对北约集团意图在东欧地区,甚至其他多个战区投射军事能力极其不利。

当前由于乌东前线的紧张,西方为了弥补自身产能的不足,正在全球搜刮弹药,他们甚至还向摩洛哥、巴基斯坦等国施加政治压力,以获取乌克兰所需要的弹药。

向摩洛哥、巴基斯坦要弹药?这可是一个很稀奇的报道,不过一直以来,像摩洛哥、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他们可都是武器采购国,而不是武器出售国,换句话讲,以往都是西方卖给他们武器,而现在却成了西方要从他们手中采购弹药,看来西方的军工产能真的已经到了极限。

除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炮弹军工产能差距悬殊外,外部因素也在影响俄乌战场上的炮弹供应。美国《军事观察》写道:俄罗斯除了自身有强大的炮弹产能外,还获得了外部强有力的支援,朝鲜、伊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弹药支持,这让俄军的弹药变得更加充足;而西方国家中最大的弹药生产国—美国却还面临巴以冲突的影响。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军事行动的不断升级,拜登政府还需要向以色列提供足够的弹药,而就在去年,美国就把很多原本要给乌克兰的弹药转移给了以色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乌冲突带动了俄罗斯国内的军工生产,目前俄罗斯国内的军工产量很“热”

如果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俄军与乌军在战场上的炮弹拥有量的差距恐怕又要拉大了。看一看前线弹药生产量、供应量的差距,估计乌克兰心中要有一阵凉凉的感觉:西方的弹药产能原本就不给力,现在拜登还要额外向以色列提供弹药,这仗还能打吗?

对当前的乌克兰而言,目前能做的就是依靠东部坚固的防御工事阻滞俄军的推进,等待西方弹药的陆续进入。不过再坚固的防御工事,在重炮面前也有被突破的一天,阿夫杰耶夫卡就是一个最明确的例子。

俄乌冲突已经回归传统的火炮作战,这场冲突也在无形之中暴露了美国军工产业的劣势。美国的军费支出一直都是全球首位,他坐拥全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预算规模,每年有超过80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同时他也有最先进的国防工业。但俄乌冲突打了2年多,拥有全球最大军费规模的美国竟然生产不出乌军所需要的弹药数量,甚至在其他几十个西方盟国的支持下依然与俄罗斯的军工产能差距悬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冲突暴露了美国的军工劣势:有强大的研发技术却没有强大的产能

这说明了一点:美国有强大的军事研发技术,却没有强大的军工产能。从过去武器交付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美国一直难以高效地量产武器,如果有一天美国需要面对一场传统战争时,他的军工产能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