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出“繁花”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兰德华 通讯员 童启立 许景行

“目前,康~宁区间右线盾构施工正进入钢套筒接收关键阶段,盾构穿越白沙铁路支线、姜颜桥管桩群后要立即进行接收,期间一是要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平稳,二是要做好地表实时监测,确保地面稳定,盾构机平稳、安全地进入钢套筒完成接收。”3月12日上午,在宁波轨道交通7号线康(桥南路站)~宁(慈路站)区间盾构机操作室内,浙江省劳动模范、宁波轨道交通“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头人黄毅正在现场“把脉会诊”,与项目部创新工作室成员现场研讨,指导盾构机进入钢套筒关键阶段的接收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唱响创新协奏曲

3月上旬的一天,8号线洪塘出入场线类矩形盾构区间监控室,黄毅和他的团队成员正聚精会神密切监视着盾构机运行状态,确保每一个指令、每一个参数、掘进操作都准确无误。因为当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最后一片管片即将拼装完成。

他们惊喜地发现,类矩形盾构工效竟然突破历史纪录:单日完成掘进11环,比2023年单日纪录足足提升了5环。在场的人互相竖起大拇指为自己点赞为劳模创新团队点赞。

根据建设分公司调度计划部2023年度工效榜显示:6、7、8号线整体施工工效比2022年提升了约30%。其中:地墙工效最高的为土建7003标小洋江站2.43幅/天,基坑开挖工效最高的为土建6108标望春桥站1763方/天,结构回筑工效最高的为土建6112标聚贤路站2.83天/段板,盾构掘进工效最高的为土建7018标东~诚区间15环/天。

在劳模黄毅的精心参与、积极指导下,“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正致力跑出创新“加速度”服务于新线建设,在宁波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中产生令人瞩目的“辐射效应”,汇聚起各参建单位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

劳模引领助发展

在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经浙江省总工会批准,2023年6月成立宁波轨道交通运行保障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其中包括2家省级工作室、3家市级工作室和2家县级工作室,并以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王全胜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核心,建立完善联盟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各工作室专业技术资源,以21项技术攻关课题为目标,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经验分享和创新研讨等系列活动,提升成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宁波轨道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磨砺,形成了优秀的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诸如“阳明号”类矩形盾构、通用管片技术、内置泵房技术、盾构隧道T接技术、“专用回流轨技术”“牵引供电双向变流技术”“车辆永磁同步牵引技术”等重大成果发明,为实现宁波轨道交通安全、优质、高效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轨道交通建设者用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秀美的“十字”画卷,实现了数百万宁波市民的地铁梦。

劳模工作室作为参建职工群众开展“五小”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工匠、技师的平台和载体,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工巧匠的重要任务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一花引来万花开

作为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载体,“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从成立时的30平方米升级为现在的450平方米,融合展示、培训、盾构数据监控、会议、学习、职工技术活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已打造成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特色平台。

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13人,其中1人为省劳模、3人为市劳模,7人为市直属工匠、港城工匠,工作室主要专注于轨道交通建设中工艺工法的创新研究,致力于解决宁波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中的“疑难杂症”,助力工程建设又快又好稳步向前推进。工作室以高超的技能、创新的智慧,诠释着“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的工匠精神。

目前,已经在6、7、8号线参建的各项目部建立起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成立宁波轨道交通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联盟中有10家全国级劳模工作室、12家省级劳模工作室、1家市级劳模工作室,覆盖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制造等多个领域,形成了“1+23”工作新格局,拟定的190余项创新活动、152项科研计划正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劳模创新工作正以燎原之势开出簇簇“繁花”。

凭借着联盟各工作室的深度融合、高战斗力和强执行力的集成效应,在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建设速度创新高、前期工作效率创新高、生产保障成效创新高的三大重要突破。

如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和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正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技能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争相结出硕果。他们正持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致力于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劳模、工匠人才,“毅”起在2024年昂首阔步。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