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时代,几乎每户人家都在自家的农田或菜园中种植一种特别的植物,其外观与红薯相似,故而在民间也常被通俗地称为“类似红薯”的作物。不同于红薯的是,这种植物不仅能够作为餐桌上的蔬菜,还因其清甜爽口的特点,适宜直接当作水果食用。

每当我们在田间劳作疲倦时,就会随手在土里挖出一颗,剥去外皮便能品尝,那种甘甜滋味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迅速解渴充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凉薯”。

对于许多南方的朋友来说,凉薯无疑是一个熟悉的存在,在过去的岁月里,尽管不敢说所有农村家庭都有种植,但至少超过七成的家庭会在自家土地上培植凉薯。即使到了今天,食物供应充足的时代,凉薯依然在不少农村地区扮演着主要农作物的角色。

然而,或许鲜为人知的是,凉薯并非我国自古以来的本土作物,而是源自海外并被引入我国。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其种子含有剧毒成分,但在历史上,凉薯曾一度被视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养活了亿万人口。在这期内容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神奇的凉薯作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薯,学名“Pachyrhizus erosus”,隶属于豆科豆薯属,是一种强壮且具攀缘性的草本植物,其茎干粗大并伴有少量毛发,部分基部可能略显木质化。这种植物的花序较长,通常可达15至30厘米,每节簇生3至5朵花;小苞片形态纤细如刚毛,易脱落;萼片长约9至11毫米,覆盖着紧密贴合的硬毛;花冠呈现浅紫或淡红色调,其中的旗瓣接近圆形设计;每个豆荚内包含8至10颗种子,形状近乎正方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凉薯与大豆、蚕豆、豌豆等常见的豆科植物同属一家,但它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常规的豆科植物往往以其种子作为食用部位,而凉薯的种子则含有剧毒成分,不可食用。相反,凉薯的主要食用部分为其地下块根,该块根呈独特的纺锤形或扁球形,直径大致在20至30厘米之间,肉质饱满,既可生食亦可烹煮后享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南方地区,凉薯拥有广泛的种植基础,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种植面积尤为显著。其食用方式相当简便,只需剥去表皮即可当作水果享用,口感清甜爽脆。而在北方地区,凉薯则更多地被用作蔬菜食材,常以炒制的方式出现在餐桌上。

鉴于凉薯多元化的食用方式及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在我国民间,人们对它的称呼丰富多样,诸如地瓜、土瓜这样的俗称较为普遍,此外还有沙葛、萝沙果、地萝卜、扯皮薯、葛薯等多种别称。

尽管凉薯在我国极为普遍,种植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以至于许多人都误认为它是我国本土作物,但实际上,凉薯的原产地是在热带美洲。关于凉薯传入我国的确切时间尚无统一说法,但一般公认其最早引入我国的时间不迟于17世纪末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毋庸置疑的是,凉薯起源于热带美洲的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公认,研究表明,在公元前12000年至8500年的农业初期阶段,现今秘鲁境内的古代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食用凉薯的块茎部分。然而,将其成功驯化为可供种植的粮食作物的过程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直至约2000年前才得以实现。

当凉薯传入我国后,凭借其易于种植且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何种土壤环境都能良好生长,加上其极高的产量优势,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推广。很快,凉薯便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并在明朝时期跃升为继稻米、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

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以及谈迁在《枣林杂俎》中均有记载凉薯的种植价值与食用特点,如“每亩产量可达数十石,胜过种植谷物二十倍之多”,并且描述其口感:“生食时质地爽脆如葛根,熟食则甘甜如蜜,风味类似荸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需追溯过于久远的历史时期,仅回顾我们祖父母那一辈,大多数人都曾品尝过凉薯这一食物。记得在我幼时,祖父曾亲口讲述,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凉薯成为了他们应对饥饿的重要食物来源,其丰富的饱腹感尤其显著。

尽管凉薯并非源自我国的粮食作物,并且其种子含有剧毒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引入我国初期,凉薯在某种程度上为数以亿计的人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营养,对于缓解饥荒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粮食供需矛盾已有所舒缓,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凉薯的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据统计,近年来凉薯种植面积已经缩减至600万公顷,尽管如此,这一数字仍占据全球凉薯种植总面积的70%,我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地位。然而,得益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凉薯的实际产量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水平。

展望未来,粮食将继续在我国扮演重要角色,以缓解粮食需求的压力,并为改善人们的饮食生活贡献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品尝过凉薯呢?对其口感有何评价?欢迎大家积极留言,一起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