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只敲下两个键,舞台下便响起了一阵尖叫。

观众们都知道,这首歌期待已久的首演,就要开始了。

一束灯光至上而下,打到黑暗的舞台上,打到钢琴演奏者的身上。

逐渐,钢琴铺满温暖的和弦。

歌手在麦架前站定,喊了一小声「嘿」。

全场也「嘿」了一声给予回应。

他双手取下麦克风,一手拿着,一手插在牛仔裤口袋,真挚地唱道:

「伍岚正和程艾影从上海到武汉」

紧接着就是全场大合唱,

这首歌,叫《程艾影》,

这位歌手,叫赵雷,

这个现场是,“没有信号”赵雷2024年巡演南京站。

太惊艳了!

一个晚上过去,我的兴奋劲到现在还没缓过来!

从乐队配置到主题构思,从音乐人状态到现场氛围,从舞美到音乐,从视觉到听觉,

这场,我愿称之为:

2024年演出市场的首个诚意大作!

为什么叫「诚意大作」,而不是叫「诚意之作」?

首先要聊的就是「大」这个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赵雷是民谣。

民谣在小场地演出,只要一把木吉他就能演。

如果是大型巡演,也就是标准的乐队阵容,

最多根据编曲需要,再加几个传统「三大件」之外的乐器,比如小提琴、小号,或者萨克斯等等,

这已经是顶配了!

但这次演出直接来了一个60多个人的“管弦乐+电声”大编制乐队,编曲空间一下子获得无限延展。

我印象最深的是《吉姆餐厅》这首歌,

录音室是正常的吉他、贝斯、鼓的版本。

但这次演出的现场版,节奏改为了以提琴组的顿弓为主,

旋律以前是木吉他主导,很干净,现在加上了大量弦乐,整个作品的气质一下子就拉高了!

简单讲:

录音室版本是悠闲的,是清澈的,是私人化的!

现场会版本是急促的,是恢宏的,是群体化的!

而像《我们的时光》这种节奏磅礴,本来气势就很足的作品,有了管弦乐的加持,简直如虎添翼,再加上激情的小号开场,现场效果直接「爆炸」。

还有VJ、灯光的配合,说实话,这种级别的演出,震撼首先是生理上的,其次才是审美上的。

顺便提一句:这次的VJ,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裸眼3D的效果,超级震撼!

接着要聊聊「作」这个字。

不是所有演出都能称之为「作」的。

「作」是「作品」

很多演出就只是把一首一首的音乐作品,演奏出来而已,而整场演出,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独立的作品。

要做到这一点,起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明确的意义指向;

第二,这个意义指向要通过舞台、通过音乐完整呈现出来;

第一点并不难,大部分演出都有名称,都有一个所谓的意义。

但这个意义是不是足够原创?是不是言之有物?是不是与舞台设计契合?是不是与音乐内容契合?是不是与艺人气质契合?

是不是能让观众共鸣?是不是能与时代共振?

才是最重要的。

赵雷这次巡演的主题叫「没有信号」

这四个字他在现场提到好几次,

但「信号」究竟代表什么,赵雷并没有做出正面解释。

在我看来,答案可以有很多。

代表手机信号?代表嘈杂的主流?代表纷扰的世界?

或者代表来自工作群里永远回不完的消息?

或许赵雷想让大家放下手机,感受音乐,感受此刻。

而这次的舞台设计,非常特别。

赵雷现场说,自己第一次在这种异形舞台演出,

视觉上看,空间很小。

赵雷和“管弦乐+电声”大编制乐队,包括和声组,就像挤在一座漂浮的小岛上。

设计概念称取自「离岛」,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但拥有自己极其独立的存在,与演唱会主题“没有信号”非常契合,也是赵雷纯粹、自由、温润的音乐气质最贴合的具象化表达。

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位小众的民谣歌手,乐迷时常大喊「赵雷不红,天理难容」。

2014年参加央视《中国好歌曲》,一首《画》被刘欢惊为「神来之笔」,从此知名度大增,演出爆满。

2017年,参加完《歌手》,从此再也没人为他被埋没的才华而愤愤不平,因为《成都》火了,赵雷红了!

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在人气巅峰时选择了「雪藏」自己,大家只能在某些音乐节现场,或者少数专场演出中看到他。

2022年发表新专辑《署前街少年》,一首《我记得》又成国民级金曲。

但赵雷这两个字,以及这个人,完全不在大众舆论范围内。

他与音乐很近,与人群很远。

他与歌迷很近,与粉丝很远。

所以16日晚,看着如此特别的舞台设计,我在台下,感觉不是在听一场演出,而是参与一场同类人的聚会。

上万人挤在一艘船上,一起漂泊在大海之上,遨游在宇宙之中。

那么渺小,那么热烈;

那么虚空,那么充盈;

那么孤独,那么感动。

这就是从主题到舞台,从艺人到音乐,达到作品级呈现效果后,带给观众的深刻体验。

其实很难准确形容这种感觉,总之,后劲很大,几天都难以回神。

聊完「大作」,再聊「诚意」这个词。

「大作」指乐队配置+主题表达。

但这些硬件支持、这些概念设计再好,也是为一个东西服务的,

那就是音乐!

我想,赵雷乐迷都愿意用「诚意」二字形容雷子的音乐。

这个词是先决条件,

有了它,赵雷才有温暖的歌声,才有纯粹的表达,才有独立的态度!

即使在万人体育馆,即使身后有60多人的超豪华乐团,这种感觉依旧强烈。

首先赵雷自己的状态,完全没有被这么正式的、专业的场合束缚住,

虽然已经37岁了,虽然已经火遍全国,但他还是那个酷酷的,个性十足的少年。

唱完开场两首歌,他说,欢迎大家来看这场无聊的演出;

唱完《少年锦时》,他说,自己有点紧张;

唱完《梦中的哈德森》,演唱会已经快接近一半了,他说,大家适应了吗?下面演出正式开始。

最后一首压轴《我记得》开始前,赵雷介绍乐队成员,他说自己不专业,所以请来了这么多专业的音乐家给自己加持。

谦虚,真诚!简直就和当年在小场地的那个雷子,没有区别。

我记得很多很多年前,看他的演出,台下只有几百人的那种,他说他很紧张,但又很放松。

紧张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放松是因为大家都是自己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确实,只有把歌迷当成自己人,才能做到什么玩笑都敢开。

即使台上有这么多顶尖的演奏家,即使台下有上万人来看他的演唱会。

但一到演唱部分,赵雷的俏皮与幽默,一下子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股认真劲,那股较真劲。

我印象最深的是演出倒数第二首的《程艾影》。

这次是他的现场首演。

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唱着,每一个字都很用力,非常投入。

歌声深情又富有感染力,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一个情感的爆发点。

伤感、深沉,甚至绝望,潺潺流出。

另外,现场两边的大屏幕,在转播演出播画面的同时,还配了整场演出的歌词,就像看电影有字幕一样。那种视觉+听觉+沉浸感官的刺激,让人难以抵抗。

有几次听着歌声,看着歌词,眼眶莫名其妙就红了。

《少女》里:偶尔化一化妆吧,我们从来就不会老,那是镜子的玩笑;

《理想》里:一个人住在这城市,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精疲力尽;

《无法长大》里:既然无法长大,那就不要学着别人去挣扎;

《我记得》里:时空是个圆圈,直行或是转弯,我们最终都会相见……

太多太多了……

赵雷的音乐,就像探照灯一样,一下子就能射进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给你慰藉,给你力量。

演唱会的整个编曲也是在突出这种直击人心的感觉。

比如「出镜率」很高的长笛,宛转悠扬,百转千回,声声进耳,句句入心,把赵雷的作品演奏出了新的听觉层次。

整场演出,管弦乐团有拉满的时候,和电吉他、架子鼓一起彻底摇滚起来,也有安静的时候,为木吉他让路,为歌声做衬托。

这种一张一弛,这种节奏拿捏,让长达3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飞快,感觉没听多久,居然都快结束了!

演唱会尾声,赵雷还不忘感谢虾米音乐娱乐和S.A.G,它们和赵雷工作室都是这次巡演的出品方。

非常难得,三个出品方在内容价值、美学价值、艺术追求上高度一致才有了这个诚意满满的“作品”。

正如虾米音乐娱乐厂牌主理人尹亮在演出结束后所说:

一切都为音乐表达服务,

一切都为观众体验服务。

其实,从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到赵雷演唱会,虾米音乐娱乐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把控始终是行业里特别的存在——

专注作品呈现,不流俗商业考量,服务歌者表达和歌迷情感。

这些,在本场赵雷南京站演唱会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奉献一场「诚意大作」的前提,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与不计时间的投入,

它是策划团队、设备团队、演出团队经过反复讨论、打磨、排练,慢慢熬出来的。

作为本场观众,谢谢赵雷,谢谢演唱会背后的团队,谢谢你们那么尊重观众,尊重音乐!

希望市场上所有诚意满满的演出,都能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