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通典》正式出版发行:留存城市文脉的“根”和“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郴州通典》正式出版发行:留存城市文脉的“根”和“魂”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献典籍中。《郴州通典》全体编纂人员用四年时间汇总了纵越千年的215种文献史料,留存林邑之城的“根”与“魂”。

郴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记录,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宝藏。自2020年初开始,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启动了《郴州通典》各类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

郴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会长 《郴州通典》总纂 雷晓达:(《郴州通典》)收集了我们郴州从唐代以来,到辛亥革命的1200多年的历史里头,所形成的一些文献典籍,挖掘我们郴州的历史, 破译我们郴州的文明密码,同时也是为了抢救、保护我们郴州的文献典籍。

《郴州通典》共186册,文字量近一亿字。 编著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可想而知。在《郴州通典》编纂过程中,目录编纂最具技术性,其完善过程也最为煎熬。编辑们以国家图书馆为主渠道,收集国内外的馆藏机构资料;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数据库广泛收集,最后完成《郴州通典 文献总目》。该书著录郴州文献1168条,然后奔赴各大图书馆弄清其存轶情况,最终确定215种书目。

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 《郴州通典》副总纂 马治平:我们现在(收录)215种,郴州真正自己留下底本的只有3种,都散在全国各地那些图书馆。

《郴州通典》编辑 尹友波:前后大概花了三年时间,实际上这个工作开始是困难重重,因为现存文献、现存古籍的话,它就是汗牛充栋。我举个例子,清末有个郴州人叫张光裕,这个人仕宦不显,因为地方志断档,各种古籍都没有记录,我最后是从馆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张氏家谱》里面,找到了相关信息,查到了他的两本著作,一本是《小谷山房杂记》、 一本是《桂考》,最后把这两本书收录进来。

在编纂的过程中,除了底本收集难,还有甄别取舍难、训诂点校难等难题。面对成千的文献典籍书目,既要判断其文献价值,又要研究其著者的社会影响成就贡献。孤本、珍稀、善本价值不一,稿本、抄本、刻本、铅印本其取舍的标准也不一样。

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 《郴州通典》副总纂 曾广高:我们也是摸索,一个是向外面学习,先后到贵州遵义、到衢州南孔学院、到广州《广州大典》,到他们那里去取经,所以我们也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郴州通典》确定了“不编、不校、不点、不干预”的思路,保持所选历史文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全面系统再现现存郴州传世古籍文献的原貌,将郴州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清晰地呈现给世人。

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 《郴州通典》副总纂 曾广高:我们精神传承有个很好的故事,我们宜章有个人叫林青山,他有部《林青山文集》,里面就写了为官要正,廉洁、清正、真实。

翻开《郴州通典》,一个个淹没在古籍里的智者贤言可古为今用。历经四年的《郴州通典》编纂过程,其实就是郴州寻找自身历史文化渊源、厘清自身发展脉络的过程,将成为郴州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

郴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会长 《郴州通典》总纂 雷晓达:研究他们的著作,进而研究他们的生平,我们郴州的文化底蕴就更加丰厚,文化的底气就让我们更加自信,对于整个郴州文化事业的发展来讲,应该说还是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意义。

郴州广电融媒中心报道

记者:黄旖旎 李洋铭

编辑:罗晗敏

二审:朱彬鑫 罗奕 邓菲

终审: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