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电影《误杀》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台词照进了现实,禽兽都比他们善良。

邯郸三个初中生谋杀同学案件,细节凶残,不忍复述。

这几天,很多网友在转发一则典故——

明朝时期有一县,两童相斗,一人致死。县令命人押至牢房,此童不惧,饭点,县令使人端食物前来,置于此童面前,筷子一正一反插着,此童端过碗,把筷子捋顺。县令斥声道:“已明事理,当斩立决!”

而这三个凶手,有分工,有预谋,分两次挖坑,杀人、毁尸、埋尸、灭迹、串供,何止“已明事理”。实施罪行甚至比成年人更熟练冷静,那么,区分年龄还有必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有两部惊悚的英国电影。

一部是《羁押》。

两岁幼儿詹姆斯·布尔格的尸体在火车轨道上被发现,已经残缺不全,生前被两名10岁的儿童绑架、折磨最终杀害。

最可怕的是,电影是根据1993年2月真实发生在英国利物浦的案件改编,两名儿童罗伯特·汤姆森、乔恩·维纳布尔斯,成为现代英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被定罪的杀人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坏人不分年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电影《羁押》

另一部是《伊甸湖》。

一对夫妻原本打算在宁静的湖畔度假,无意中和一群少年发生了冲突。他们抢走了这对夫妻的食物和车钥匙,两人不得不徒步前往小镇求助,穿过丛林的时候遭遇暴力袭击。没想到,直到他们看见小镇上的大人,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未成年坏人的身后,都有一个或一群成年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电影《伊甸湖》

还有一件事。

2004年北京石景山发生过一起广为人知的刑案,四名平均年龄16岁的未成年人没钱去网吧,绑架杀害同学,之后继续勒索被害人家属钱财。最终四人落网,因为都是未成年而逃过死刑。

此事当时被各大纸媒报道,标题大多抓住了这个点——4个少年竟在法庭上相视而笑。

他们太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未成年,杀人不用偿命。对于极恶的个别渣滓,甚至可能会认为“犯罪要趁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韩剧《少年法庭》

或许,现在就有很多的校园霸凌者在等着看这三个人的判决,这决定了他们今后是更肆无忌惮,还是会有所畏惧。

现在的少年儿童,营养供给充足,身体和心智发育都在不断提前,加之接触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信息增多,“年龄”这个概念,早已经没有那么清晰和绝对了。

如果仁慈地给这三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么,谁给那个被杀害的孩子重新活过来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韩剧《少年法庭》

更重要的是,这或许左右着天下所有的父母,将来教育孩子的态度。

是消极、恐惧?还是积极、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才是真正的救赎呢?

《第二十条》里有两句话让人热泪盈眶——

“少年的世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件事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