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廖卫

崇州市元通幼儿园园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崇州市优秀教师、崇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崇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崇州市三八红旗手、崇州市学科带头人。

娱乐和游戏对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有重大的意义的。它可以给儿童丰富的经验,也可以给儿童学习怎样控制情绪和怎样与人相处,还可以发展身体的技能,启发儿童的智力。因此,幼稚园应该为儿童设置良好的游戏环境,指导儿童游戏,使儿童在游戏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明确“自在游戏 睿智成长”为办园理念,紧紧围绕“人文田园、嬉戏乐园”的办园愿景;坚持“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办园目标,依托宽阔的运动场地、自然生态的环境等有利条件,打造出了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的快乐家园,力图为孩子们诠释生活、成长和幸福童年的真谛。

立足现实厘清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想要更好地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需要从理解其内涵以及把握与幼儿园课程间的紧密关系开始。

(一)明确认识,理清思路

1.什么是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影响幼儿生长发展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含户外环境、走廊环境、班级环境和其他公共活动环境等等。这些环境都是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并与幼儿园课程紧密关联,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不同层面的环境,涉及环境中不同的设施和材料,涉及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与幼儿园课程的相互关联。它也是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更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从课程角度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从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根据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幼儿共同完善环境的布局,充实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和材料,使幼儿能在环境中开展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从中幼儿能满足兴趣,迎接挑战,不断获得新的经验。环境不仅能推动课程的生成、开展,还是课程的记录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对课程的延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对课程环境创设越来越重视,教师对课程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创设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是第三位老师”,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首先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使得环境能有效支撑幼儿的多样化学习活动。

(二)以儿童本位的解困之策

坚持儿童立场,构建真正支持儿童学习的环境。立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支持儿童的游戏和学习,要把研究儿童、理解儿童作为环境创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园所环境打造中,我们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打造、整体推进”的原则,本着以幼儿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从孩子需要的角度出发,努力用优质的环境建设所衍生出的文化和思考,来作为推动园所在发展道路上不断改进的精髓所在。通过三期的进程,幼儿园已然打造成为健康特色彰显的游戏乐园。

1.第一期:从外环境入手,让环境来说话

“拥抱生命之树,在孩子的纯真里看见生命的价值。”以树荫为模板,将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园本文化等内容呈现在进门处,对社区居民、家长、教师等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进大门右侧约两百余平米绿草地相对局促单调,较容易滋生杂草,对于孩子活动的支持消极匮乏。结合古镇申遗背景,我们以铁杆桥为原型,尽量采用朴素低廉的木质等材料打造为观景小桥,不仅美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其可玩性,在玩耍中也渗透着爱家乡的情结。在对于童年的回忆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玩耍”,而今随着富足物质条件的充斥,“翻花绳”“抓石子”等那些旧日的“游戏”正在逐渐被人淡忘,为了传承这份特殊的“文化遗产”,结合园所开展的影响甚大的民间游戏亲子活动等,有效合理利用B区小广场走廊空墙壁,将此地分区域设置,打造为孩子们乐于参与、大人无尽回忆的民间游戏长廊。

2.第二期: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我们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需要,时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幼儿打造田园野趣的设施环境。在校园面积广、绿化丰富的基础之上,结合园本特色课程的展开,因地制宜改造坡地、台阶、石头路、木板路、塑胶地、水泥地等多种地形,创设不同挑战的攀爬区、平衡区、玩沙区,水循环区、投掷区、树屋等游戏区域。从设计到布局,记录展示幼儿的活动痕迹,用儿童的逻辑丰富环境中的儿童元素,也彰显环境中的儿童气息。

3.第三期:给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绿化场所

我们将前操场的硬化彩砖地面全面铺设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人工草坪,后操场的塑胶跑道全面改造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软质地面的塑胶跑道。依托园所健康特色课程,摆放主题鲜明,集玩耍、探索、冒险、合作、创造的大型户外游戏木质玩具组合,继续添置一批户外体能拓展器械。清明河坝角色区和前期打造的民间游戏长廊、民俗小木屋等则将家乡传统文化用游戏和实践操作的方式融入活动和学习之中。

我们坚信贴近生活、幼儿感兴趣的才是最适合的。对孩子来说,自然界的一些东西,存在不太卫生和有一定危险的一面,在管理上也比较麻烦,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按着大人的愿望,把孩子玩的地方搞成非常干净、平坦,没有危险、容易管理的地方就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本质上小孩能够自我保护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要允许孩子在生活中受小伤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形成勇于挑战和冒险的品质。“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他们有时也需要摔倒,也需要受点伤,这样他们就会从中学到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并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因此我们创设的户外活动让教育回归自然和孩童本真,促进孩子们大胆地、自由地去感受、体悟和探寻。还原了幼儿童年本色,更加激发了生命动力。

坚持共同参与,发挥环境创设的综合效应

设施设备作为幼儿园正常运行的硬环境,既是服务幼儿的重要前提,又是架起幼儿对周围世界主动建构的桥梁,也是打造高品质园所的重要保障。在园区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齐备的条件下,我们开设了建构室、美术室、幼儿阅览室,不仅为幼儿准备了充足的教玩具,还添置了一定数量的图画书、阅读书,满足幼儿和教师发展需求。楼道区域还投放了利用家长资源和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类体育器械,极大丰富了幼儿的可操作性运动材料。

新时代幼儿的求知欲更强,所接触的新事物更多,作为农村园所,区域游戏活动在课程游戏化引领下,对其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也积极更新科学教育观念,增设了科探室,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布置下,适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类含自制的科学探究“玩具”,让科探室也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功能室。

坚持经验导向,确保环境创设与课程、文化的融合

在2018年,我们以《成都市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为蓝本,制定了利用幼儿园户外资源为特色的课程方案《崇州市元通幼儿园探索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对探索课程的实践和优化,进一步挖掘幼儿园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崇州市及元通镇的本地资源,形成了新的课程《崇州市元通幼儿园趣游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园本课程理念、目标、架构、引领和奠定班级课程实践基调。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注重将游戏精神所包含的完整、和谐、自由、创造等要素融于基础性课程中。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同时开发包括趣动体育、趣探户外、趣玩民俗在内的三类特色课程,并重点发展趣动体育课程下的玩转足球和多样空竹课程,构建一体两面多样化的立体课程。此外,我们还注重以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四类活动为基础,融运动特色课程于一日活动中,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时间的配比上达成平衡。

我们从儿童活动的需要出发,规划和设计幼儿园环境,让环境真正适宜儿童、适宜活动。环境中的每一个空间应向儿童开放,儿童可进入、可亲近、可触摸。环境中的事物能被儿童充分利用,儿童可以与环境充分相互作用,儿童可以充分体验环境带来的感受,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用各种方式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儿童进入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不只是简单的认知,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相应的经验,激发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幼儿园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给孩子创造游戏的条件,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场地和活动体验空间。

表1 崇州市元通幼儿园区域游戏与职能

区域游戏名称

活动准备

主要内容

投掷区

1.各种材质的投掷物

2.开口大小不同、高矮不同的各种材质的投掷目标

练习各种动作的投准和投远

攀爬区

轮胎、竹梯、爬网、木梯等材质的攀爬

练习幼儿的手脚协调性及手臂和脚力的训练

平衡区

平衡桥,各种材质的小路

平衡的协调性发展

自选器械区

成品玩具及废旧材料制作的户外体育器械

鼓励幼儿自我选择,自主探索,实现一物多玩,合作游戏的目的

钻爬区

山洞,小山坡

联系钻和爬

树屋区

难度不一的攀爬、平衡等综合运动

锻炼幼儿的大肌肉,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

涂鸦区

颜料、涂鸦工具、涂鸦场地、涂鸦材料

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沙水区

玩沙器具、半成品材料、玩沙工具

培养幼儿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车区

各种类型的车、循环的游戏场地

在游戏中能合作、商量、制定规则、设计新的游戏

幼儿园环境绝不是静态的景观环境,应将其转化为活动资源,让每一处环境都生发出精彩、鲜活、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故事。比如我们的沙水区:观察发现,我们的沙水石区并不能满足孩子们游戏的需求。在孩子们游戏经验的不断积累下,园所的沙石水游戏环境一次次淬炼升级,打造成了适宜本地、本园特色的沙石水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自主性于一体,并在游戏中不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游戏的不断推进中,幼儿园将沙石水游戏纳入园本课程中,在幼儿的自主探索,自主游戏中形成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班本活动。

(一)打造适宜环境空间,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玩石区:孩子们自主探索各种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石头,利用各种画笔、颜料、粉笔在石头上涂鸦,用石头拼画,做石头城堡、石头人,玩天平小游戏等。孩子们还会发现材料、借助材料探索出更多石头游戏。

玩沙区:挖沟渠、挖池塘,倒模型、筛沙、画沙画等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沙项目。但这都不能满足孩子的探索创造,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投入,一个又一个主题玩沙活动有计划地、持续地进行着。

在玩水区,虽然没有地下沟渠和大水池,但有阶梯式循坏玩水渠。利用水往低处流这一特点,从中间水缸储水,并安装由幼儿可控制水储量的上下位置水龙头,由高到低四散开,利用独具家乡特色的竹、石槽、木桶、竹编等材料制作地面水渠,让孩子们发现更多有趣的玩水故事。为了避免拥挤,又增添了移动式的玩水架,小型玩水区,融引流、截流、分流、彩色水汇流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生活经验。

收获背后,是孩子们与同伴、老师的思维碰撞。游戏前,孩子们自主讨论或者集体交流活动计划,形成完整的主题游戏体系。游戏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同时又支持孩子自主生成的游戏,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游戏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通过探索、讨论与实践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扩展游戏形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材料是幼儿游戏不断推进并引发深度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幼儿在沙水石游戏中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实现游戏与自我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引发幼儿的活动动机,是幼儿经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在和幼儿的游戏,交流后,在不断实践与研讨后,沙石水游戏的材料不断升级,从单一到种类繁多,从高结构到低结构材料的相生相融,从单纯玩的材料到清洁,整理材料的投放,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将游戏推向了新的高度,为了便于幼儿管理与收纳,师幼共同参与,将材料按照功能不同进行了分类、整理、收纳。

1.基础类材料和探索类材料

①防护类装备;②挖掘类;③容器类;④管道运输类;⑤模型建构类;⑥滤器类;⑦测量类;⑧绘画记录类。

2.生活类材料和废旧材料

①清洁工具;②各类餐具、饮料瓶;③球类。

3.装扮类和辅助材料

大型辅助材料:轮胎、竹竿、扁担。

小型装饰材料:纽扣、贝壳、筷子、彩旗、雪花片、恐龙玩具、汽车玩具等。

虽然分类清晰明确,但材料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是可以变化材料的使用功能和方式的。因此,在材料提供上不仅要丰富多样,更要可塑性、可变性强。(由于材料种类繁多,因此采用就近原则有序陈列,同时为了有效快捷管理区域材料,师幼共同设计了一款材料分区示意图,根据颜色大致将材料分区,师幼合作分工管理,包括管理材料的卫生,数量的清点,以及材料安全隐患的检查。)

(三)坚持活动与幼儿共生共长

我们的班本课程里有很多案例:如,案例1,树屋里的秘密:《解救空油桶》《嘘,别让水桶受伤了》《爱玩滑滑梯的沙和水》等。案例2,玩转水渠:我来把关、水上运动会、气球喷泉等;循环水渠的游戏来源于幼儿的自主游戏,教师的随机观察,在原本单一的活动中幼儿运用材料找到了新的乐趣,并且不断将活动推至高潮,无形中接触了很多科学原理的现象,为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案例3,引水大行动(水到渠成):沙水联合游戏是孩子们在沙水区最愿意尝试的一种游戏方式。所以在游戏中,孩子们引入了“引水工程”,通过游戏的开展,孩子们了解了水的流动性的特征,并借助各种材料搭建水渠,同时,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也了解各种管道材质、粗细、软硬等不同特性。通过引水游戏的开展,不仅提高幼儿的搭建能力,也丰富孩子们玩水玩管道的经验。在引水过程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即使失败了,也能自己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坚持持续评价,不断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

环境评价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评价的核心是关注环境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是否适宜于幼儿当前的学习需要,是否能满足幼儿探索、发现的愿望。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考虑幼儿的需要,幼儿为本是环境创设的根本原则。环境的评价不只是关注环境本身,不在于环境中事物的经济代价,而是要关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意环境中的材料、空间等。在幼儿获得中的实际作用,在意环境引发了幼儿怎样的获得和思考,在意幼儿获得的实际经验。

教师自身对环境的评价是最根本的和最主要的,也是提高环境的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的适宜性,使环境在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分享活动,把教研、科研、课程与环境的创设自然融合。让教师在实践和观摩中对环境产生思考与评价,预设的环境和生成的环境可以动态适时调整,使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有实质性提升。在此过程中,同时引导家长参与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指导家长学会客观地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发展。

例如,我们中一班的《野炊区里的那些事儿——户外游戏案例分享》中,孩子们经过讨论,觉得用石头搭灶不稳固,容易发生危险。老师及时做好观察、分析与评价,并适当介入,同时借助于家长经验和方法给予幼儿指导,注重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并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方法不断调整,生成新的游戏及材料——砖。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积极在活动中探索、操作、获得经验和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孩子们从寻找材料—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调整环境(材料)—解决问题。经过多次讨论与尝试,展现幼儿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以及幼儿的设计能力、创造力,自信心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依托环境打造,能带动园本特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通过足球特色园和空竹试点园活动的开展,带动全片区特色活动的全面覆盖,培养幼儿兴趣,挖掘特长儿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对我们幼教人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坚定信念,努力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作为!质朴中行走,自然中捕捉,就让孩子的生命自然成长,童年健康快乐,让我们共同还原教育本来的特色!

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成陶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进

来源 | 《时代教育》栏目:课程教学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281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