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扰乌城。一次“边关告急”却引发暗流涌动的长安城中各方势力纷纷出手,在看似平静的长安,掀起一场危机四伏的兄弟之争。

身陷险境的李世民在犹豫什么?

突厥寇边,李建成率先提出想法,希望李元吉带兵前去阻击。本是一次国家之举,李建成却利用此次机会,对他的潜在对手李世民动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元吉趁机点将,几乎要带走秦王府的大部分武将骨干,想趁李世民空虚之际,“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

然而,李建成谋事不密,这个计划竟然被东宫的一个小官得知,于是,“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李世民虽然素来与李建成有嫌隙,但是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决,此刻得知此消息,知道自己已经走入绝路。

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

尉迟敬德得知此事以后,找到长孙无忌,一起劝李世民保全社稷,其实就是力劝李世民不能坐以待毙,要先下手为强,率先击杀李建成。

在众将的劝说之下,李世民不再犹豫,找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在秦王府开始密谋玄武门之变。最终,李世民成功击杀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成为唐太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前,一直犹犹豫豫,有人认为此乃李世民的“不决”之举,认为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害怕失败,最终走投无路才被迫做出决定。其实这种看法错怪了李世民,因为李世民的能力得到普遍认可,毋庸置疑。他之所以犹豫,并非是因为畏惧李建成,更不是畏惧失败,他真正畏惧的人,其实是李渊

李建成虽然是李世民的头号敌人,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一点,攻灭李建成,只是杀了头号敌人,也仅仅是杀了一个太子而已。然而,只要李渊还在,太子就还可以再立,李世民就要为弑兄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很可能是“死”。

所以,玄武门之变,看似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其实李世民反的是李渊,只要他击杀李建成,势必就要顺势继续威胁李渊,甚至是父子火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迟迟不肯起兵,直到被李建成逼入绝境才下定决心,他到底在犹豫什么?他不是害怕李建成,而是在犹豫到底要不要面对父亲李渊,如果杀了李建成之后,李渊不让位给他,他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被李渊杀掉,一个是他背上弑父的罪名成为皇帝。显然,这两种结果都不是他想要的结果,所以他一直犹豫,希望能够找到让李渊甘心退位的办法,只不过他没有时间了。

玄武门之变中的四路兵马

就在李世民犹豫的时候,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可见,玄武门之变并非是当时临时起意,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事件。

在尉迟敬德说了这番话以后,“敬德又与侯君集日夜进劝,然后计定”。可见,李世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因为他再退缩,这些人都会跟着他一起赴死,这是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正是因为李世民这份对下属的“情分”,才能最终“三军用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向李渊告发李建成“yin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让李建成进宫,与李世民 当面对质。这场由李世民挑起,李渊组织的“听证会”,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外,其实还请来了朝廷上的数位重臣,皇子的事情,自然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发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建成与李世民见面对质的日子,此时李世民已经在宫中伏下四路兵马。

第一路兵马:李世民率领十人小队埋伏在玄武门,这队人中包含的都是李世民势力中的得力干将,为了的就是对李建成、李元吉进行一击必杀,达成此次埋伏的目的。对于“九人诛二凶”的人选员比较含有争议,在笔者看来,应该不包含张公瑾,因为张公瑾主要是在阻击建成援军。

九人应该分别是李孟常、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 彦云、杜君绰、郑仁泰、庞卿恽、同尉迟敬 德、段志玄。

第二路人马:常何、敬君弘、吕世衡。

此三人虽然不是玄武门之变中的主要角色,却是玄武门之变中影响成败的重要人物。

在主流观点中,玄武门守卫常何是玄武门之变中的重中之重,正是因为常何的“出其不意”,才让信心满满的李建成做出错误判断,他没想到自己这位旧部竟然毅然决然的投入了李世民一方。

常何此人极为特殊,他的眼光极为敏锐,总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暗识龙韬 , 生知豹略”,是对常何的准确描述,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标仁勇 , 心彰义烈”的勇士。正因为常何有武将、仁勇的品质,所以李世民与他交情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常何的《墓碑》记载:

七年 , 奉太宗令追入京 , 赐金刀子一枚 , 黄金卅挺 , 令于常何与北门领健儿长上。 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

李世民调常何进京,并且有预谋的给了常何数十枚“金刀子”,目的就是让他笼络一批人,以备未来之需。

常何跟过李世民,也跟过李建成,因此,李建成就错误的认为常何是“自己人”。常何这个人,根据《常何墓碑》来看,其历史背景极为丰富,有机会详细写一篇分享给大家。

除了常何以外,还有敬君弘也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人物。毕竟想要将800余人的伏兵埋伏于太极宫不是轻松的事情,即便是李世民想要无声无息的做这件事也并不容易,仅凭常何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完成,想要如愿埋伏伏兵,想躲过是北门守军将领敬君弘几乎不可能。

对于敬君弘来说,禁军调配他了如指掌,出现“有问题”的队伍,他不可能不知道,除非他根本就是李世民一伙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敬君弘在得知李建成死后,立刻跳起来为李世民阻挡东宫援军,此举吓坏了他的亲密部将,毕竟李建成虽死,但是高祖仍在,情况并不明朗。

“所亲或止之曰:`事未可知 ,当且观变 ,待 兵集 ,成列而战 ,未晚也’”

敬君弘却不听劝告,一力支持李世民,可见,他不是中立观望之人,而是李世民的“死党”,只不过善于隐匿,并未被其他人察觉而已。可惜的是,敬君弘与吕世衡冒进战死,没能品尝到胜利果实。

第三路人马:长孙无忌与高士廉。

这一路人马比较奇特,也是李世民力量不足的真实写照。毕竟李建成在长安经营多年,他与李元吉的亲信部队数量就达到两千人之众,而李世民只有800余人,这是他们最可靠力量的对比。

在此种情况之下,高士廉释放了一群囚徒,发给他们武器,组织了一支囚徒军。但是高士廉是文官,带兵冲锋的事情,应该是长孙无忌带头,这很可能是他封为凌烟阁之首的重要原因。这路人马顺利进入“战场”,也暴露了李建成的最大缺陷,他虽然经营长安多年,但是在他与李世民火并之时,大多数长安部队都选择观望,并未替李建成阻击李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路人马:尉迟敬德。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正在组织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对质会,一众唐朝重臣与李渊齐聚一堂时,尉迟敬德带来的70位精兵围了上来,此队人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至关重要。

李渊与一众朝臣被控制之后,避免他们参与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可以减少许多不确定性。最终,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来到自己的慈父李渊面前。

在李渊表态之前,唐朝的重臣们率先表态,大多数都表示支持李世民,他们之所以如此,都是希望李渊与李世民能够避免硬碰硬,因为如此一来,一旦发生内战或者李世民弑父,唐朝刚刚稳固下来的基业,恐怕会再次陷入乱世。

李渊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在李世民扑入他怀里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已经大势已去,便不再做无谓的挣扎,决定让位给李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并非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他对打败李建成有一定的把握,这一点从他的稳健周密部署就能看得出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顺利攻灭李建成并非万事大吉,其实只成功了一半,未来走向的决定权,其实在李渊手中,这也是他最犹豫的地方。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