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10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21次学术会议在昆明举行。大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神经外科学界的先进思想与实际经验,共同探讨神经外科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为我国神经外科学的发展搭建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大会报告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会报告现场

院士论坛:聚焦神经外科学前沿与医学创新

季维智院士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维智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教授作了题为“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健康”的报告。季维智院士指出,实验动物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人类复杂疾病多为多基因变异的结果,实验动物(特别是小鼠)单一的遗传背景极大地限制了对复杂疾病的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的遗传背景,是系统发育和复杂疾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报告具体介绍了季维智院士团队在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应用灵长类动物开展胚胎早期发育研究、神经领域相关研究以及可替代器官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赵继宗院士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继宗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网络神经外科学的发展。赵继宗院士指出,百年神经外科经历了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和微创神经外科3个历史阶段,21世纪的神经外科跨入网络神经外科新时期。网络神经外科采用多模态神经功能影像和微创手术技术等手段,在诊治神经系统疾患过程中,使患者脑功能网络得到保护或重塑,从而提高诊治水平。同时网络神经外科也将成为脑科学转化研究的纽带。报告具体介绍了目前我国在网络神经外科领域开展的多项临床实践。

周良辅院士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良辅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教授作了题为“临床医学创新及其他”的报告。周良辅院士指出,颠覆性技术创新对学科、行业、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可催生新的技术、理论、学科。例如未经修饰的mRNA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是医学上长期的难题,卡里科和魏斯曼经过不懈的努力,修饰并封装mRNA在脂质中,破解了此难题,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影响着医学的未来。在2023年全球130多个经济体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名12位,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报告具体阐述了医学创新的主体、战略、战术、内外因及目标等问题。

江涛院士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涛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阐述了脑胶质母细胞瘤的自然演进及其临床意义。为了深入理解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演进规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病种原发及复发样本的基因组学分析上,揭示了推进疾病进展的关键分子变异,然而这些研究尚未充分阐释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是如何自然生长的,特别是肿瘤免疫微环境在其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报告介绍了江涛院士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汪强虎教授团队、尤永平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的研究,该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肿瘤细胞如何协同肿瘤免疫微环境实现自然演进过程,同时也为抑制肿瘤进展和提高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法。该项研究于2022年9月19日在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

特邀报告:分享科研与临床宝贵经验

王硕主任委员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硕主任委员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人群自发性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管理方案”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王硕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旨在探究术后早期开始抗血小板治疗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即E-start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手术后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的。与延迟抗血小板治疗相比,术后早期(即术后3d内)开始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基于E-start研究的成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创新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策略,该管理策略旨在通过个体化的方法优化治疗效果,既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又提升其生活质量。

张建宁教授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建宁教授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教授作了题为“脑创伤后BDMV介导凝血功能紊乱新机制”的报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团队历时12年研究,率先阐明创伤性脑损伤(TBI)后促凝物质主要是以脑源性细胞外微囊泡(BDMV)为载体,进入循环血产生促炎促凝恶性循环,导致脑及全身继发性病理改变,是TBI诱发的凝血功能紊乱发生的重要机制,为创新临床TBI救治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颖教授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颖教授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作了题为“胶质瘤分子演进特征驱动‘阶梯式’治疗策略”的报告。胶质瘤是具有高度基因、细胞、功能异质性的癌症,攻克胶质瘤就必须对它在进化的不同阶段进行剖析,层层阻击,以期达到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的最终目的,因此毛颖教授团队提出根据肿瘤分子演进的特征开展“阶梯式”治疗的理念,这是在脑胶质瘤领域对个体化精准医疗的广泛探索和深度实践。

蒲军教授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军教授作报告

云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蒲军教授作了题为“不同手术入路处理后循环动脉瘤”的报告。后循环动脉瘤主要指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瘤,其空间狭小、毗邻脑干重要结构、出血症状非常重;椎-基底动脉系统小分支多,容易引起后循环缺血致脑干梗死,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报告针对后循环动脉瘤不同入路的显微外科治疗进行了病例和经验分享,并强调不同地区简单套用治疗原则是不明智的,手术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团队的手术经验。

除了院士论坛和特邀报告环节,本次大会还设立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功能神经外科、神经电生理、脑肿瘤、颅脑创伤、脊柱脊髓、小儿神经外科、神经重症、神经内镜、护理、脑心共患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和手术转播等分会场。大会共收到5086篇稿件,653人次进行发言,电子壁报1588篇。线下参会代表1800余人,15000人次通过大会网站收看了直播。会议将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引领广大专家学者和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深入洞悉脑的奥秘、促进神经外科医学科技进步、提高神经外科临床诊治能力、为患者解除疾病负担带来新的契机。

(供稿: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