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夕,西柏坡迎来了一位毛泽东的老朋友。

看着携妻前来参加会议的老朋友,毛主席别提有多开心了。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心中一直犹豫不决的事情,就在和老朋友见面的谈话后得到了答案。

毛主席这时在犹豫什么呢?

他犹豫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应该在哪里建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他想过西安、洛阳、武汉、开封、北京等城市,但毕竟定都一事至关重要,所以毛主席也一直做不了最后的决定。

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的一系列行为举动上可以看出,其实他还是比较中意那时被称作北平的北京,只不过仍然还在犹豫阶段,不然他不会安排中共中央华北局去接管北平和天津,

毛主席和老朋友见面后,很快就告知了对方自己最近一直困扰的在哪定都的问题。

这位老朋友听完主席的困惑后,只是低头思考了一会,就给出了答案:“北平。”

“哦,为什么要选北平呢?南京和西安不好吗?”

“从历史上看,定都南京的王朝没有几个长久的,国民党不也是如此。

而且南京虽然陆地位置不错但离沿海太远,结合现在的形势来看就是它最大的弊端。

西安也是如此,它们距离沿海城市都太远了。

但北平就不一样,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沿海一带,北平离这些地方更近,且北平以北虽然和蒙古、苏联有着很长的国界线,但关系尚可,也无战患之忧。”

“你想的和我一样。”

这位老朋友是谁?为什么毛主席这么看重他呢,就连定都这样的大事也会想要询问他的意见,和他探讨一番呢?

这个老朋友就是王稼祥,他和主席之间的渊源可得从遵义会议那会说起。

遵义会议前期,因错误路线和战略的指引,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不得不被迫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背景下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和博古、李德等人就他们的错误左倾路线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毛泽东不仅指出了他们错误所在,更是主动阐明自己的理念并请求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而王稼祥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支持毛主席的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大胆支持,才最终推动了党和军队绝对领导权被毛主席牢牢掌控局面的达成。

除此之外,王稼祥也是十分优秀的革命战士,还曾远赴苏联留学,才25岁就成为了军委副主席。

因为遵义会议的渊源,毛主席此后一直都格外关注王稼祥。除了关心他的旧伤之外,还关心他的人生大事,王稼祥的现任妻子就是经由主席介绍认识的。

主席就建都一事询问王稼祥的意见,既体现了他对王稼祥的重视,又体现了他对建都一事的多方面考量。

1949年9月23日,《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干预国旗国都纪年的意见》被印发。在这份意见报告中就提到了国都选址在北平,并更名为北京。

至此,北京作为国都一事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定下。

不过这其中还曾经历过不少的波折。

最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曾设想要将根据地从延安迁到淮阴。因为淮阴距离新的蒋介石政府所在地南京很近,还是苏中根据地,政权迁往淮阴能便于和国民党加强沟通。

尤其如果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成立了联合政府,那迁往淮阴更是迟早的事。

但在中共中央派人前往淮阴选址没多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内战,建都淮阴一事就被搁置了。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军很快就解放了绝大多数的东北地区。

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开始思索,不如将首都定在哈尔滨吧。因为东北在当时是国内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且毗邻苏联,能方便地接受来自苏联的援助。

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地区的哈尔滨未曾被国民党收服过。

但就当党中央和毛主席准备宣布将哈尔滨作为首都成立新中国时,战场的局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个变化是积极向好的,它让党中央对于新中国首都选址一事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全国即将迎来解放,也就是说除了哈尔滨这种东北城市外,其他地区的城市也可以被纳入建都的考虑中。

一时之间,建都的选择陡然增多,对于毛主席和党中央来说,真是快要挑选不过来了。

毕竟我国地大物博,城市众多,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且还有不少城市还曾有过建都的历史,所以的确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建都的最终选择。

据说当时毛主席还很是看好武汉,不仅仅是因为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还因为其历史上从未被选择成为首都。

新中国需要新气象,那选择一个“全新”的城市作为首都,也正和寓意对上了。

北京虽然最后被定为了新中国的首都,但回溯一下北京的建都史,就会发现原来北京在古代王朝中作为都城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

北方一带向来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他们和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向来水火不容,经常南下发动战争。所以鲜少有汉族王朝将都城定在北方,大多数选择了西安(原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偏中原的地区,因为这些城市地处腹地,易守难攻,在抵御外敌上有天然的优势。

为了王权稳固,那些汉族王朝的掌权者当然不会轻易将北京这样一类的北方城市选为都城。

但也有例外,就如明成祖朱棣,他称帝后就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往了北京。

原因有:朱棣还是燕王时期就长期驻守在北京,他早已适应了北京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再加上元朝覆灭没多久,朱棣出于天子守国门的想法希望能镇压元朝旧势力的骚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后来边关也还是屡屡受到了蒙古、满洲的侵犯,北京城还被围攻过。

足见,北京并不是一座易于防守的城市。

尤其是到了清朝末期,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更是建议迁都西安以抵御列强侵犯,包括后来的孙中山也这么认为。

于是孙中山后来将都城迁到了南京。不过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投票还是选择了北京作为都城。

随后袁世凯上台,北京国民政府成立,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北京也一直是其首都。

而孙中山建都南京的愿望,直到北伐战争以后才实现。

而北京这些在封建王朝时定都的劣势,放在新中国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

为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新中国时期北京作为首都的优点吧。

元朝是第一个选择北京作为都城的朝代,再到后来的明朝、清朝,北京其实也拥有了近七百年都城历史,更别提后来的民国政府也是选择在此定都。

足见,北京具有建都的历史背景和传承。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它既连接了东北和关内,又距离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不远,并且当时苏联舰队就驻扎在大连、旅顺,来自海洋上的危险较小。

同时北京和哈尔滨一样,作为北方城市的北京距离苏联等国较近,在陆地防卫上也没有威胁。

最后,北京其实是一座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城市,不论是工业发展还是文化沉淀,北京都不输于其他城市

那为什么毛主席会放弃延安这个根据地呢,其实这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来决定的。

最早党中央的政权所在地也并不是延安,而是经历了几个城市的转移,才在长征之后确定为延安。

选择延安是因为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但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后,国内形势是又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新中国需要一个新的首都来开启新的气象。

我们知道古都西安曾是六朝首都,为何后来被弃了呢?

在秦汉时期,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地区的大都市,人口贸易往来络绎不绝。但后来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关中平原频发水土流失,粮食产量不断减少,唐后期还发生过饥荒,所以宋朝时期就将都城选在了漕运更为方便的开封。

那建都北京真的就万无一失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也并没有,在中苏交恶后,北京也曾面临着严重的国防考验。

在1969年,苏联往中苏、中蒙边境调动军队,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坦克和轰炸机。

可以说,那会的北京随时都有可能被苏联通过空降兵袭击。

党中央领导人临危不惧,稳步推进大三线建设,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北京的威胁消失,现在已经不会再有这种担忧了,因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那种任人欺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