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

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

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

终成“上海”,

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渐次东进的三条海岸线》之《唐代上海的海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朗读人: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高佩明

点击收听朗读

古代上海地区的海陆变迁,从距今几千年前冈身形成,一直到后来几条海塘的修建,海岸线逐渐缓慢地向东南推移,数千年来上海大致存在过三条海岸线(),今天带大家了解第二条:

第二条:唐代上海的海岸线(618—907

1975年11月,浦东川沙县严桥公社浦建路一带在兴修水利时,新开南张家浜河道,发现了一处唐至宋代的村落遗址,出土了一些时代特征强烈的考古遗存,其中有生活用品、砖砌井及吃肉后丢弃的动物骨头,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器物中有器口内外施茶绿色釉的瓷碗,其中一种是敛口、坦腹、平底的瓷碗,与浙江瑞安齐梁墓中所出土的相近,也与唐高宗时期(650—683)江苏如皋木船中所发现的一致,属于唐代早期的形制。另一种是敞口、坦腹、腹壁斜直、平底,在上海市松江区也出土了唐大中十三年(859)石经幢附近的唐代地层中类似的瓷碗,它与广州唐大中十一年(857)姚潭墓出土的瓷碗,器形也很相似。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和地质上的调查资料,考古学家认为,上海地区唐初或比唐初更早些时候的海岸线已经延伸到今航头、下沙、周浦、北蔡、江湾、月浦以抵盛桥一线。

在北起今宝山盛桥,南经月浦、江湾、北蔡、周浦、下沙以抵航头一线,断续存在一条地下沙带。这条沙带西距冈身约二十公里许,也与冈身相平行。沙带迤西如今虹口区广中路菜场、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市南中学、浦东白莲泾都曾出土过一批唐代和南朝的日用陶瓷器,表明这一带地区包括今市区的绝大部分,除杨浦区东端以外,早于唐代已经成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前辈褚绍唐教授曾经说过:“在今虹口区广中路(虹口公园以西)曾出土南朝时期的青釉瓷碗,在今浦东严桥、白莲泾出土唐代青釉瓷碗,这说明在南朝时期今广中路一带早已有人居住。因而推断公元五六世纪时吴淞江出口当已到达今虹口公园附近。”(见褚绍唐《吴淞江的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2期)

根据地层叠压情况和出土遗物所判明的年代,可以认为,在唐代初期或更早一些,那里已经成为可垦之地,逐渐有了民众定居的村落。唐代开元初年筑起捍海塘堤以后,海岸向东伸展更快,应考虑是晚唐时所达到的海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仲富兰

编辑: 汤婧娴

初审:王艺琳(实习)

复审:石思嘉

终审:茅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