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在野)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昭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汉书·艺文志》)

让我们逐句翻译并辨析《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关于墨家思想源流的这段论述:

1.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翻译:墨家这一流派,大概起源于负责看守清庙的人群。 辨析:这句话指出了墨家起源可能与古代掌管清庙祭祀的群体有关,暗示其思想最初可能深受传统宗教文化影响。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墨家的确继承了传统的上天信仰,主张“上利于天,中利于神,下利于民”。墨家的源流,出身高贵而举止谦卑,继承先秦贵族的精神信仰。深刻理解此语,有必要研读《诗经·清庙》。

2.

"茅屋采椽,是以昭俭。" 翻译:他们住着茅草覆盖、木材搭建的简陋房屋,以此彰显节俭的精神。 辨析:墨家强调生活简朴,反对奢侈浪费,认为节俭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墨家节用,不仅仅是“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也具有节用兴利的经济理性。理解墨家为什么节用而兴利,可能有必要看看西方的清教徒精神。不理解经济学常识的人,谈不上治理国家和社会。

3.

"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 翻译:他们尊重并赡养德高望重的“三老五更”老人,这样做是为了表达普遍的爱心。 辨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倡导普遍的人道关怀,这是其重要的社会伦理观。普遍的人道法则,是文明与野蛮的重要分野标志。这种平等法则是形式意义上的,也即法律(墨子称之为法仪)面前的人人平等。停留在前现代社会思维的人,不能理解这一点。故此儒家对此理解不了。

4.

"选士大射,是以上贤。" 翻译:他们通过选拔优秀人士参与大型射箭比赛,因此主张推崇和选举贤能。 辨析:墨家注重崇尚、选举和任用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才,这是其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贤能治国。墨家的“尚贤” (注意并非“上贤”),核心精神是提倡“贤”的竞争,这对身份政治的西周等级制度是一种挑战。这种竞选精神和精英政治的结合体,放在现代社会很容易理解。

5.

"宗祀严父,是以右鬼。" 翻译:他们尊崇并祭祀祖宗和严肃的父亲,以此表示对鬼神的敬畏。 辨析:尽管墨家并不像儒家那样强调祭祖和神灵崇拜,但也尊重传统习俗,认为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来祭祀先人和天地神明。需要注意的是,汉书可能不了解墨家信仰谱系。墨家信仰谱系,既不同于六神无主的多神教,也不同于拒斥偶像的一神教。墨家信仰谱系中,至高无上的崇拜是上帝(上天),是无形无相的大主宰;有形有相的偶像只不过是现身说法,方便法门,是因俗而异的中介;“鬼”并非基督教里面所谓“魔鬼”,而相当于“灵”,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和生命意志。人死之后为鬼,这是中国人的观念,意味着灵魂不死。否定这一点,任何宗教都立不住。在宗教哲学方面来看,墨家的信仰谱系有利于宗教和谐,非常高明。

6.

"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翻译:他们主张顺应天时来行事,以此否定宿命论的观点。 辨析:墨家反对宿命论,认为上天既然兼爱,必定公正无偏,天道酬勤。故此人们可以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并顺应它来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不是消极接受所谓的宿命论意义上的“天命”。实际上“天命”一词最早在《诗经》中 说的是“上天的旨意(命令)”也即是墨子所谓的“天志”,并不带有宿命论意义。墨家明天志,尊天道,顺天理,重使命,反对宿命,主张活出新生命。

7.

"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翻译:他们以孝道要求执政者,主张执政者应当如同对待父母般爱利于天下,以此作为普遍一致的道德规范。 辨析:汉书认为,墨家将家庭中的孝道推广到政治层面要求执政者,百姓是官僚的衣食父母。这个与儒家“父母官”的说法正好相反。但是汉书可能还是太过夸耀“孝”的政治推广意义了。其实家庭父子伦理与政治君民伦理是两个领域,绝不可以混为一谈。父子关系与生俱来不可以更改,君民关系并非与生俱来是可以更改的。还要注意墨家在政治方面主张的是“尚同”,而不是“上同”。“尚同”即崇尚“合同”或“通约”:在超验层面必须上同于天;在先验层面必须服从超法律原则;在经验层面必须遵循惯例法(三表法)。

8.

"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翻译:以上都是墨家的主要优点。然而,当见解狭隘的人践行这些理念时,他们可能只看到节俭带来的益处,进而忽视了礼貌礼仪的重要性;在推广兼爱精神的同时,未能妥善区分亲人和外人的不同待遇。 辨析:这句话是对墨家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正确的理解和实践墨家理念的重要性,避免因为片面理解和执行而导致偏离初衷。第一个问题,墨家反对礼乐等级制度,因为其对人与生俱来身份地位的固化,可谓无本无原无用。但墨家并不反对礼貌礼仪,墨家认为“礼”的本质是内心的恭敬庄重与尊重,“礼”的外在表现乃是一种自我节制(节用),这是一种美德。第二个问题,关于亲疏之别。以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为责任原理,也可以推导出合乎理性的亲疏之别,故此墨家并非“不别亲疏”。但是必须看到,普遍的底线规范与血亲伦理终究可能存在矛盾,在两者产生冲突必择其一的时候,墨家主张服从普遍的道德规范。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缺乏深刻的领悟和恰当的实施方法,可能会导致对墨家核心理念的误读和扭曲。

9.

最后谈一谈“清庙之守”。这个称谓,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负责守护宗庙、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或群体。宗庙是古代中国皇家或诸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具有极高的神圣性,而“清庙”特指周朝天子所立的宗庙,尤指祭祀周文王等先王的太庙。作为“清庙之守”,他们承担着维护宗庙的清净与秩序、遵行严谨的祭祀礼仪,以及传承和弘扬祖先美德的重要职责。结合《诗经》中《皇矣》《文王》《大明》《荡》诸篇雅诗,我们不难发现文王对“上帝”的信德。这些,有助于理解墨家的学术源流,墨家对上天信仰的传承。

《诗经》中的《周颂·清庙》篇是对周王朝初期祭祀典礼的赞美诗。虽然它并没有直接提及“清庙之守”的身份和职务。但可以看出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参与者众多且皆秉持文德、虔诚敬祖。这间接反映了当时宗庙祭祀活动的隆重与规范。这种环境下,“清庙之守”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提到的“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暗示了“清庙之守”这一职务可能还与学术思想流派的起源有关联,至少说明这一职位不仅限于日常祭祀管理,可能还与文化教育、哲学思考等领域有所交集。

综上所述,《清庙》篇虽未直接讲述“清庙之守”的具体职务内容,但它通过展现周代宗庙祭祀的盛况,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清庙之守”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内涵。

10.

“三老”和“五更”是中国古代对年高德劭、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所给予的荣誉称号,常被天子以父兄之礼尊养,用以提倡孝悌之道,并向天下彰显敬老尊贤的美德。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这里的“三辰五星”象征正直、刚、柔等道德品质以及貌、言、视、听、思等个人修养。

另外,《礼记·乐记》中也有提及:“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了三老五更代表了对正直、刚、柔(三德)和容貌、言语、视力、听力、思考(五事)等方面有着深刻理解的长者。

在汉代及后世文献中,这一制度得以延续并有所发展。根据《汉书·高帝纪上》记载,汉代初期在地方行政中设立“三老”,主要选拔年满五十岁以上、品行优良、能够引领乡民向善的长者担任。每个乡设立一位三老,然后从各乡的三老中挑选一位担任县三老。县三老与县令、丞、尉共同参与教化民众的工作,并且被免除徭役戍边的义务,在每年十月还会受到朝廷赐予的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