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是讲六祖顿修的“戒定慧”,和神秀大师渐修的“戒定慧”,这在前面的文章其实有讲过了,但大家对“戒定慧”比较感兴趣,所以再详细跟大家讲讲。

六祖对志诚说:“我听闻你师父神秀大师教人戒定慧,你师父是如何教人戒定慧的?你给我说说看。”

志诚回答说:「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六祖回答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真性秒空,所以无一法可得,故佛陀在《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这就是六祖说的「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因为法无定法,都是方便而说,但同时万法皆出自自性。

六祖说:你师父神秀大师所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我所教的戒定慧与他却不一样。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六祖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所以,六祖的“戒定慧”是针对大根器的人,属于大乘佛法。神秀大师的“戒定慧”是针对小根器的人,属于小乘佛法。

所以六祖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不离自性就是大乘佛法,一切从自性而出。

只要是「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这就是小乘佛法修戒定慧,先是有相的过程,然后从有相转到无相。

而大乘佛法直接从无相入手,也就是直接从本源入手,因为性相不二,性即是相,相即是性。

从无相入手,就是从性入手;从有相入手,就是从相入手,这就是顿修法和渐修法的根本区别。

王阳明也说:“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这里我就不翻译了,意思浅显易懂,王阳明曾说过:用功无非是“去人欲,存天理”,由此可见,功夫虽然是一个,但用功的方向有两个

一个是从‘存天理’的方向入手,也就是从无相入手,从本体入手,这类人天生根器上佳,心中没什么私欲妄念。

他们的心就像明镜一样晶莹剔透,没有什么私欲灰尘沾染,所以只要稍微用功,从本体上一悟,就能透彻了。

另一个是从‘去人欲’的方向入手,也就是从有相入手,这类人根器较差,被社会污染严重,内心私欲太重,社会上大多人都是如此。

心虽如明镜,但却被妄念灰尘掩盖,需要‘时时轻拂拭’,不断擦拭镜面的灰尘,勿使惹尘埃。

虽然方向有两个,但实则是一个,因为天理和私欲不可共存,如果去得人欲,自然只剩天理,如果只有天理,那就没有私欲可言。

所以六祖说:「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

神秀禅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渐修法,因为认为有灰尘,所以需要时时勤拂拭。

六祖惠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顿修法,因为佛性本空,没有一物,又何来灰尘?

这里将心比作镜子,但镜子上容易沾染灰尘,灰尘就好比私欲妄念,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这就是从“去人欲”的方向入手。

而六祖明悟本性真空,清净无染,无一丝灰尘,这是直接从本源入手,是从“存天理”的方向,也就是从无相入手。

所以六祖说:「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