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统一天下之后,中原内部就开始没有战争,所有的战争都是在边境上或敌国境内发生的,唐朝先后灭亡了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高句丽、高昌、百济、薛延陀、吐谷浑等政权,在绝大多数的战争中,唐朝都是以胜利告终,铸就了唐朝的强大。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很少有人了解,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天宝年间,分别在西北、西南、东北边境曾经发生过三场战役,这三场战役均以唐军失败告终,唐朝合计损兵超过20万人,这三场战役似乎预示着唐朝盛世的终结。

一、西北方向: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势力范围的一场战役,这是双方直接冲突的第一战,战场位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南部靠近吉尔吉斯斯坦的江布尔州首府塔拉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唐军伤亡1.5万人,此战终结了唐朝往西扩张,这一年是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安史之乱爆发的四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的唐军主将是高仙芝,他是高丽人,唐朝名将,高仙芝在担任安西节度使期间,纵横安西四镇,战无不胜,曾经跋涉数千公里,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克服重重困难,远征高原之上的小勃律国,平定小勃律国,俘虏其国王及吐蕃公主,一时威名四震。

怛罗斯之战的起因是高仙芝诬陷石国对唐朝不臣服,率兵灭亡并抢掠了石国,俘虏石国国王,还趁机攻打突骑施,俘虏突骑施可汗,石国国王和突骑施可汗后被押解到长安斩首,这事导致唐朝在西域的威望下降,石国王子暗中联合诸胡及大食准备报复唐朝。

高仙芝得知此事后,决定先发制人,论武力,唐朝还没有输过,高仙芝率领唐军及葛逻禄军、拔汉那军等西域仆从国联军合计2~3万人,长途跋涉3000里到达怛逻斯,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开始对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仙芝

阿拉伯联军有10余万人,唐军只有2~3万人,实力悬殊较大,但唐军对外战争清一色是以少打多,并未感到害怕,唐军与阿拉伯军激战五日,不分胜负,在关键时刻,唐军中的仆从军葛逻禄军突然反叛,大概是认为唐军数量少,打不过阿拉伯人,葛逻䘵与阿拉伯夹击唐军,导致唐军崩溃,夺路而逃。

在逃跑的路上,拔汗那军挡住了唐军的去路,大将李嗣业连杀数百人,为唐军打通逃生之路,然后率领陌刀队为唐军断后,阻止阿拉伯军追击,高仙芝只带着几千唐军逃回安西都护府,此战唐军最多损失1万余人,其余是葛逻禄与拔汉那军的损失,要知道整个安西四镇唐军只有2.4万人,高仙芝因此被免去安西节度使之职,并让位于封常清。

这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葛逻䘵人的反叛,以唐军当时的战斗力,正面对抗不可能会败得这么惨,这次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是高仙芝在西域的胡作非为,高仙芝仅仅贪图石国财富,就把对方灭了国,才引发的怛罗斯之战,对于唐帝国来说,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还导致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尽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拉伯联军

同时也阻止了唐朝继续向西扩张的企图,虽然继任的封常清仍然有能力继续率军平定大勃律国,但高仙芝的行为导致了盟友的背叛,会让唐朝的西域政策陷入困境,而且边境将领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行为,会给唐朝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唐玄宗甚至在明知高仙芝欺压石国和突骑施的情况下,并没有惩罚高仙芝,反而包庇他,这形成一种效应,唐朝边将会认为欺压少数民族也没有关系,导致唐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紧张,引发一系列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二、西南方向:唐征南诏之战

南诏是唐朝时期在云南洱海地区的政权,最初有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蒙巂诏、施浪诏、越析诏、邆赕诏、浪穹诏,蒙舍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政权,史称南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诏位置

唐朝扶持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共同对抗吐蕃,但唐朝边境官员与南诏发生了矛盾,导致双方为敌,唐朝在天宝年间先后两次派兵出征南诏,两次都是大败,损失军队十余万人,是天宝三大征中损失最大的战役。

事件的起因是:南诏王阁逻凤到长安朝拜皇帝后返回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还勒索贿赂,阁逻凤不答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南诏王,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堂堂南诏王当然无法容忍唐朝的一个太守,于是发兵攻打云南,杀死云南太守张虔陀,占领了云南太守的领地。

这就等于南诏与唐朝撕破脸皮,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8万讨伐南诏,剑南就是今四川,其辖地接近靠近云南,剑南节度使也是唐朝西南地区唯一的军镇,南诏王阁逻凤其实并不想与唐朝为敌,派遣使者请罪求和,并表示愿意归还土地和财物,阁逻凤还放下一句话:如果不同意,我就投靠吐蕃,云南之地就不是唐朝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国忠执意发动战争

鲜于仲通居然不同意,强行率军攻打南诏,一度打到了南诏都城大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县城南太和村),唐军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及环境,被南诏击败,唐军战死六万人,南诏也损失惨重,很多地区被破坏。

宰相杨国忠当时遥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战败后,杨国忠在得到唐玄宗的同意后,在中原征兵,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派出侍御史李宓率军7万人继续攻打南诏,南诏闭门不战,跟唐军打消耗战,李宓的粮食将要耗尽,而云南四处可见的瘴气导致中原士兵不适应,大量人员因瘟疫而病死,李宓退兵时,南诏军追击,李宓7万军队全军覆没。

唐朝两征南诏损失兵力达到13万人,整个剑南节度使常备军也不过3万人,几乎损失殆尽,其余兵员大多来自招募,杨国忠还故意在唐玄宗面前掩饰失败,居然把如此重大的损失说成打了胜仗,政治腐败到这种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阵亡13万人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跟怛罗斯之战发生的原因类似,都是唐朝的边将欺压少数民族政权造成的,在长达一百余年的盛世中,唐朝已经在强盛中迷失自我,自上而下形成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

这两场战役本不应该发生,本就是唐朝官员挑衅在先,南诏发兵在后,鲜于仲通只需要接受南诏王的请和要求,略施处罚,就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战争,但唐朝从朝廷到地方,显然是过于骄傲了,没有把少数民族政权放在眼中,处理这类事件也缺乏政治智慧。

三、东北方向:唐征契丹之战

在东北方向,唐朝与奚、契丹的战争也没有停止,天宝十载,公元751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率领6万军队讨伐契丹,以投降唐朝的奚族二千骑兵作向导,出平卢向北前进了一千多里,到达了土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一带,遇到了大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禄山征契丹

安禄山继续冒雨率军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大本营,由于事出突然,契丹人非常害怕,唐军由于冒雨行军,士卒疲惫不堪,弓箭和弩机的筋胶由于淋雨而松弛,大将何思德建议安禄山暂时不要交战,先与敌人对峙三天,敌人肯定会投降。

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充当前锋出战,战场上的形势对唐军不利,何思德由于长得像安禄山,被契丹兵杀死,契丹人都以为杀了安禄山,士气大振,奚族骑兵看到唐军战败,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攻击唐军,唐军全军覆没,安禄山只带着20个骑兵逃走,一战损失6万大军。

平卢兵马使史定方率领2000精骑救援安禄山,契丹才退兵,安禄山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杀了这两人,后来契丹再次来攻,安禄山派从前线逃回来的史思明率军打退了契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人

安禄山这一战,则纯粹属于讨伐敌人的战役,因为指挥不当,再加上奚人叛乱,导致6万大军损失殆尽,安禄山本人要负主要责任。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这三起战役,是唐朝在境外与敌对政权的交战,三战加在一起损失了20万大军,此时正处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

从这些战役来看,唐朝的边防存在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边防军将领欺压少数民族,同时欺骗朝廷,其实是唐军将领普遍开始骄傲自大,在一系列胜仗中冲昏了头,最后这三场战败的失败预示了唐朝盛世的终结,接下来的安史之乱则彻底将唐朝由盛世带入乱世之中。#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