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发展密码。

山东,文化璀璨,文物众多。泰山巍峨耸立,曲阜“三孔”庄严肃穆,齐长城蜿蜒绵长,大运河波澜壮阔。这里的世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更有无数珍贵文物,诉说着历史故事,彰显着文化的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山东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文化片区建设,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山东解好了一道道应用题,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山东深化考古研究,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从旧石器文化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夏商周三代以降的文化,山东考古发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化谱系,传承着千年文脉。

2023年7月,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人齐聚一堂,共同总结新时代考古文物事业的辉煌成就。山东的考古项目也频频获批并取得重大进展,赵家徐姚遗址更是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沂水跋山遗址群入围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邾国故城遗址、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展现了山东考古的雄厚实力。

鉴古是为知今。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古往今来,山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走在前列的故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提供着丰厚滋养。

山东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激发发展活力。全省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等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山东博物馆在新的基本陈列中采用“一镜到底”的叙事方式推出“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2000余件山东出土和传世文物精品,将“六十余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史、一百年奋斗史”悉数呈现在大众面前,展现出一脉相承的文化历史画卷,打开了通往古老山东历史的时光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热”起来。“文博热”搭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山东博物馆来自3000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亚丑钺被制作成顶流文创产品,成为人们眼中呆萌可爱的“小钺钺”。在去年“全国文物大BATTLE”中代表山东出战的文物是明代状元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2460字没有一个错误,成为今人顶礼膜拜的学霸试卷。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源于宋代的马面裙就成为这个春节人们最爱的传统服饰,延续了东方美学,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广大群众的距离。

在山东,“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2024年春节假期,山东博物馆参观总人数近15万人次,成功跻身春节假期国内博物馆热度前十。从藏品研究到陈列展览,从开放服务到社会教育,山东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持续推动文物“活”起来。

山东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正采取“遗址保护+社区博物馆+考古研学空间”的设计理念建设考古展示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考古文化空间,增进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精神认同。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密码和动能。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去年2月,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亮出了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蓝图,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提质升级与促进乡村振兴、交通完善、生态保护、数字建设、基层治理等系统化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正式命名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青岛市、东营市入选全国8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市,全省5个社区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典型案例,领先全国。

海岱日新,笔耕不辍。在山东,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成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将厚植齐鲁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彩。(文/阮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