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清朝的旧式军队主要有八旗、绿营和湘军。参加过的重点战争有第一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除了对内镇压太平军、捻军取得完胜,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口之战侥幸获胜外,其他战事都惨淡收场。从兵法上概括起来就是:道衰、器朽、法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道衰。清王朝领导阶层固守祖宗成法,不思进取,享乐苟安,官僚低效,贪腐横行。以八旗、绿营为主的国家军队,长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毫无抵御外敌的勇气和信心。除了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僧格林泌等少数血性男儿外,在整体腐败、怯战的情势下,许多地方的守军,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宁波、余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都不战自弃。

第二,器朽。由于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自康熙朝后就停止了军事技术革新。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武器装备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火器水平仅与明朝持平,甚至还有所不如。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泌率领的蒙古骑兵,武器装备仍是以刀、箭为主。即使到了洋务运动启始后的第二年,即1862年,淮军初创时,仍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淮军每营(五百人)所辖的38队中,枪炮队和刀矛队各19队,即冷、热兵器参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枪炮队共有火器127件(小枪99杆,抬枪24杆,劈山炮4门)。这些火器不仅射程近、威力小,而且装填较慢,落后于西方1个世纪以上,根本无法与列强的来复枪、线膛炮对战。可想而知,洋务运动之前的比淮军还要差的八旗、绿营和湘军,他们的武器装备是多么的落后。

第三,法盲。说旧军队在战术运用上的“法盲”,并不是说所有的将领都不懂用兵之道。曾国藩、胡林翼等的治军用兵方法得到蔡锷的高度肯定。之所以说“法盲”,是指很多将领,在面对西方列强时,无视新对手带来的新特点,盲目地采用旧的作战方法应敌,以及个别带兵之人确实不知兵法,是实实在在的“兵法盲”。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率领八旗军、绿营军对抗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采用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八旗军、绿营军实行兵民合一的世兵制,步兵密集布阵,骑兵挥舞大刀、长矛迅猛冲锋。在英法联军的排枪射击和重炮轰击下,清军只能是待宰的羔羊。最后,清军伤亡上千、惨败,而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浙东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精心准备、以期扭转战局的重大战事。道光皇帝亲自选派的将军奕经,居然相信庙里求神时所抽的竹签,以戴着虎皮帽的西藏兵打头阵,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发起对洋人的进攻,称作“五虎扑羊”之计。结果大败。这不是“兵法盲”又是什么。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