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1131~1234年),今河北省易县人,我国宋、金、元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在中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张元素从小非常聪敏,8岁时就应“童子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但是,27岁参加“经义”进士考试时却因犯“庙讳”而落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受“知医为孝”“儒者习医”的思潮影响,于是果断放弃科举,开始学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元素文化功底深厚,加上得名师指点,很快就登堂入室。他博古通今,学贯古今,形成了自己的中医学术思想。他极为重视脏腑辨证和扶养胃气的思想,最终创立“易水学派”,不仅临床疗效极为显著,救治了无数的患者,而且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其学术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张元素生活的年代,战争频繁,宋、金、元朝代更迭。赵宋南渡,北方彻底沦为宋金战场,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水深火热。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当时的中医界也出现了忽视医理、抱残守缺、执古不化等严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中医界不钻研理论,只讲究临床,用一本《局方》来统治百病。这是一本不知出处的书籍,书中罗列了很多方剂,而医生也不辨寒热虚实、不辨脏腑经络,更不讲方剂配伍和加减变化,生搬硬套各类方剂,因此疗效极差,很多小病都无法治好,更谈不上疑难杂症。

面对这种医风日下、思想僵化的现状,张元素深感必须进行改期和纠正,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救治百姓,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发展。张元素早年饱读圣贤之书,具有非常强烈的家国情怀,既然不然在仕途上报效国家,那就在医学上做出一番成就,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

张元素大胆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思想。他刻苦钻研中医理论,从中医的源头《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开始,然后对前代的《中藏经》《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等入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进行总结,融古汇今,最终完成了“易水学派”的理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水学派”横空出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张元素硬生生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医学拉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同时还有极大的发展。

张元素的医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对当时的老百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医学的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脏腑辨证说。张元素主张从人体脏腑的寒热虚实来谈病机辨证。在张元素之前,也有医家提出过脏腑辩证的学说,但是仅仅是一家之言。张元素对这种理论非常认同,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并且定出了比较标准的药物和处方。既有理论,又有临床实践。比前人的论述,不仅理论上更为深刻,更加完整,而且在临床上也有了科学可行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是遣药制方论。他根据药物的特性,在处方上形成了一套理论。张元素认为,各种药物的气味厚薄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把药物分成五大类,这是一个极大的创见。此外,他还发明了药物归经之说,主张取各药性之长,使它们各归其经。

时至今日,脏腑辨证学说、药物归经等思想仍然广泛运用,成为了中医学的主流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元素不仅开山立派,而且培养了大量的中医精英人才,比如李东垣、王好古等都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都是青史留名的医家。张元素对药物学的贡献,得到了后世医家的广泛认可,明代李时珍非常崇拜,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张元素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可见其学术影响力之大。

此外,他还著有《医学启源》《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是其精华之所在,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

后世将《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等三部最能体现其医学思想的著作汇编成《张元素医学全书》一书,并系统进行了整理和校注,全部采用现代规范汉字,用现代语言进行注释,是广大中医爱好者、中医药工作者提升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的重要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