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D交易,尤其是License out,是中国创新药行业近几年的焦点话题,也承载了Biotech公司很多预期,无论是证明自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是更好讲述出海国际化的故事,又或是在当下补充宝贵的现金流,做成一笔license out交易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不过随着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更加常见,终止合作的案例也屡屡见诸报端,而且有不少还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大交易。虽然有人调侃上市公司公告用“重获全球权益”的字眼掩饰“退货”的尴尬,但实际上终止合作一直都是创新药项目BD交易的一部分。中国创新药BD交易的“分母”大了之后,“退货”的分子自然就也多了起来。特别是放眼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药项目交易,“退货/终止合作”也并非小概率事件。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近10年海外发生的创新药授权许可交易近3500起,终止合作的交易也已超过300起,占比大约8.6%。其中不乏总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重磅BD交易,涉及产品的技术类型也多种多样,单抗、双抗、ADC、mRNA疫苗、溶瘤病毒、反义疗法和PROTAC等都有涉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终止”数量是对当年达成的交易截至2023年底时已经终止的统计

举例来说,去年2月,BMS在支付6.5亿美元后,将IL-12融合蛋白DF6002的所有权益退还给了Dragonfly,这笔交易潜在价值50亿美金。同年,强生先后终止了与Fate Therapeutics开发iPSC衍生细胞疗法的30亿美元合作,以及与Arrowhead开发siRNA药物的37亿美元的部分合作。

就国内的数据来看,近十年达成的创新药授权许可交易超过730起,终止的交易也有34起,占比大约4.6%。如果不考虑国内信息披露的及时全面性问题,这一比例数字目前低于海外。从终止时间上看,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许退货/终止合作事件近2/3(超20起)是发生在2022年以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 “ 终止 ” 数量是对当年达成的交易截至2023年底时已经终止的统计

统计同期数据发现,2022年至今海外终止合作的交易数量也高达90起,说明退货事件的发生并非是中国创新药资产特有现象。但与海外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创新药终止合作的产品中有一半都是单抗药物,其中以PD1靶点为主。

PD1作为现象级的新靶点,吸引了大量制药公司入局。中国公司凭借出色的开发效率也向全球范围内许可了多个PD1/PD-L1资产。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基石药业等多家药企相继在2015年至2021年完成了PD1产品的海外授权。

然而随着PD1/PD-L1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以及临床开发标准门槛的逐步抬高,包括其他新疗法、新赛道的出现需要企业进行研发资源的重新配置,各家药企也在持续审视和调整自身的业务战略,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等产品权益退回也相继发生。

终止合作/退回并不直接意味着产品的开发失败,而像授权合作达成一样,都是企业在当下做出的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战略选择。这是一个考验眼光、战略、定力的故事,毕竟在不少“真神”级别的重磅创新药身上,都发生过退回或搁置开发的插曲。

对于中国创新药项目而言,公司重新获得产品权益后再在海外成功推向上市的案例也在出现。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该产品被诺华退回后,在今年3月成功登陆美国市场。依托百济神州在泽布替尼销售过程中积累的商业资源,替雷利珠单抗海外的商业化同样值得期待。此次退货,或许还是替雷利珠单抗开启崭新篇章的契机。

在2023年至今的中国创新药 license out浪潮中,ADC毫无疑问接棒PD1成为最热门的品种。国内有大量Biotech公司与海外公司达成交易,最直观的收益是补充现金流,更宏大的故事就是通过授权合作中国制造的ADC产品推向国际舞台,实现更广阔的市场覆盖和价值体现。但交易中只有首付款是确定的,未来只有按期读出高质量的临床数据才会收到更多的里程碑付款,否则也将面临被退货的风险。总之,对于BD交易达成和终止,行业内会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医药魔方将于3月28日在上海举办2024医药投融资交易大会暨第二届医药魔方TOP15榜单发布。邀请参会,共议新周期下的医药投融资与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