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元素如何用于诊断肿瘤、治疗疾病?”

“海产养殖面临核污染水影响,有哪些出路?”

“由观众到策展人,亲手策划一场展览要经历哪些步骤?”

你能想象这些课题走进中小学校园,甚至集结成为一个个科学博物馆吗?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发起“一平米科学博物馆”项目征集活动,通过引进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课程,并利用校园零散空间,将教学成果建设为多个“一平米科学博物馆”,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3月20日下午,“一平米科学博物馆”发布会在华师五附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2023年11月,华师五附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的支持下,发起首届“一平米科学博物馆”项目征集,得到来自华师大在校学生、华师五附教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积极响应。发布会上,“地球之肾,一‘碳’究竟——揭开潮间带湿地源汇效应的神秘面纱”“‘化’朽为奇——趣味化学实验拓展课”“策展‘科学之美’”等10组课题获立项,6组课题被列为孵化项目,后期将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孵化。

得知立项名单中出现自己申报的课题,华师大学生贾家淇颇为振奋。“在课程中,同学们不仅能收获策展相关知识,还可以作为策展人,亲身体验一场从思考到创作、从策展到布展的全过程,在科学与美学中得到进步与成长。”他表示,作为师范专业学生,开展教育实践也是对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能够为今后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请看瓶中的电解质饮料原本是无色的,现在我们倒入溶液,发现它变成什么颜色了?”“红色。”当天,部分立项课程还走进课堂进行首场试讲。在化学实验室,华师大化学系学生袁亚冰通过一场趣味实验带领孩子们探秘化学世界。

袁亚冰用紫甘蓝叶和开水制作了一瓶神奇的“魔法药水”,即酸碱指示剂。当“魔法药水”倒入小苏打水中时,透明的液体立刻变成了绿色,而倒入蒸馏水中却是紫色。神奇的颜色变化让孩子们连连惊叹,跃跃欲试,想要亲自来一场魔术表演。“酸碱指示剂还可以用来检测许多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酸碱性,我回去也要自己制作!”华师五附六年级(3)班学生薛吕汇澜兴奋地说道。

华师五附校长邱超介绍,学校正在探索校本科学教育,未来三年将以人工智能跨学科群、核科学跨学科群为两条主线,在区教育局、华东师大、上海市科委、中科院应物所、核八所等单位的支持下,开展课程开发、空间建设和教师培育,为所有孩子提供触手可及的课程,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早期人才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平米科学博物馆’作为校本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架起了一座桥梁,发挥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和资源优势的同时,让我们的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丰富认知、拓展思维。”邱超表示,接下来,学校计划每年开展一届“一平米科学博物馆”评选,除了在课堂中实施,还要将优秀的课程延伸到学校空间,把项目成果设计、制作成一个个“一平米科学博物馆”,“希望这小小的一平米,让孩子们看到一个大大的科学世界,成为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激发潜能的引擎。”

撰稿:司舒舒

摄像:姚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