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丽娜和张越红在雅典奥运会之后的淡出,而且杨昊出现伤病,所以整个北京周期的主攻线基本需要重塑。楚金玲其实在雅典周期就已经开始冒头,当年在瑞士精英赛上一战成名,本来很有希望进入雅典奥运会的十二人名单。但是因为肩伤的原因,大楚错失了这个绝佳的机会。而王一梅的异军突起,显然给陈指导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主攻位置作为中国女排的第一得分点,对于队员的强攻实力和能力的要求特别高。王一梅在国青队就是主力队员,曾夺得2003年亚洲少年女排锦标赛的最有价值球员。身高与力量俱佳的王一梅终于在2005年正式入选国家队,经过两年的打磨就已经占据了中国女排主力主攻的位置,她的扣球高度达到3.19m,拦网高度为3.07m。而且,她势大力沉的扣球的威力非常明显,当年扣晕木村纱织的场景我们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北京周期的中国女排的进攻核心已经从杨昊转换为王一梅。从技术风格来说,杨昊属于亚洲主攻,基本功扎实,有速度,有弹跳,有滞空,手术变化多。而王一梅更像是欧洲的边攻手。有高度,有力量,进攻速度不是亚洲风格。在2006年世锦赛上,王一梅基本就是带着大姐姐们征战比赛。当时黄金一代集体爆发伤病,状态都很低迷。而王一梅和徐云丽一个在主攻位置,一个在副攻位置,开始了自己三大赛的首秀。王一梅的进攻特点和王丽娜、张越红不同,需要二传把球立高之后发力扣球,所以,像平拉开这样的战术攻对她来说速度跟不上,以至于我们听到比赛暂停时陈指导跟冯坤说传给四号位的球要慢一些高一些,就是要王一梅有足够的时间赶上进攻节奏。所以,当时的国家队就显得和上个周期有了明显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雅典周期,全队都是以战术快攻为主,无论是二号位的背快、背飞,还是接应在三号位的前交叉,以及主攻在四号位的平拉开,速度都是进攻的首要因素。整个队伍在比赛中基本很难发生两边屋顶传球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全队的一传和防守都很稳健,起球质量高,保障了二传的战术球传配。而到了2006年世锦赛,因为大梅作为全队的进攻核心,她是不接一传的队员,这就要求对角主攻和接应必须有精准的一传能力。虽然当时刘亚男仍然在场上,但是她只有后排三轮一传。杨昊作为小主攻的一传压力开始增大,周苏红为了保障全队的一传,在进攻端只有削减球权。所以,2006年世锦赛上,中国队极大依靠左翼进攻的突破能力,而全队队员保障王一梅的调整强攻就成为常态化。这样打的结果就是中国队主动放弃了过去的快变战术,转而力求以主攻在左翼的个人能力为得分主要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打法是黄金一代不熟悉的,也是中国女排不熟悉的。当然,这属于队伍在阵型变换过程中的阵痛,需要时间,甚至需要输球去发现问题。本届世锦赛中国队四强不入,而且队员在个人奖项上颗粒无收。MVP归属日本队二传,竹下佳江,最佳得分归属土耳其队的内斯里汉;最佳扣球是古巴队的卡尔德隆;最佳拦网属于德国队的福斯特;最佳发球被俄罗斯队的高蒂娜拿下,最佳二传无可争议的属于竹下佳江;最佳自由人是塞黑队的塞比克。这基本也说明了中国队在队员个人能力表现方面差强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