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金钱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衣食住行,无一不需要钱财换取。现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进行交易,用纸币购买商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在古代,能制造出轻便的纸币代替沉重的银元、铜板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清朝时期,顺治年间、咸丰年间、光绪年间都先后尝试发行纸币,也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年间的顺治钞贯

顺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由于连年征战,军队花销巨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清朝政府曾经短暂发行过少量“顺治钞贯”,当时,顺治时期前后十年,每年发行宝钞大约十二万八千贯。“顺治钞贯”在形式上几乎完全基本沿袭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只是在纹饰、图案以及纸质印刷方面略有不同。“顺治钞贯”也因为和大明宝钞一样有着无法兑换的致命弱点和伪钞盛行、管制混乱而在同治元年迅速贬值成为废品。

总的来说,顺治年间发行纸币的行为要保守很多,一方面是因为明朝两代均发行纸币却以失败收尾,作为后来人的顺治不敢轻易尝试也情有可原。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对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价值认可度比较高,哪怕印制出来的纸币也难以短时间成为人们流通使用的货币,且当时对纸币发行、使用的管理都还处于朦胧状态,所以钞贯流通了十年便也废除了。

咸丰年间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

清朝第二次发行纸钞已经是两百年后,当时正值咸丰帝登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赔款、耗资巨大的军费支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让咸丰帝左支右绌,加之咸丰三年,天灾人祸和太平天国等重重压力让咸丰皇帝更加焦头烂额。无计可施的咸丰皇帝只能开印纸钞,“大清宝钞”也就由此诞生。

“大清宝钞”呈长方形,一般为棉纸印制,蓝墨印刷,正面外缘以祥云纹及波浪纹为底,上有“大清宝钞”四个字,中间部分竖列“准足制钱壹拾文”、“咸丰年制”及“字第号”等字样,左右两边则写着“均平出入”、“天下通行”。宝钞以制钱为单位,面值分别为250文、500文、1000文、2000文等,后来为了更大程度上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甚至还发行了50千文、100千文等面额的纸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憾的是,咸丰年间发行的“大清宝钞”仅维持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贬值了近百分之三十。加上纸钞相当于用一堆写了字的纸向老百姓买东西,却无法提供任何保证,也不能兑现,没有人愿意接受使用,慢慢地就不再发行了。

咸丰年间,除了朝廷发行的“大清宝钞”,当时作为银钱掌管机构的户部也发行了“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面额有1两、3两、5两以及50两等。此外,部分地方金融机构还发行了纸钞,只是接受度普遍不高,流通时间也不长,最后也被迫停止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年间的银元票和银两票

官银钱号是清代的官方金融组织,道光二十五年内务府在京师设天元、天亨、天利、天贞及西天元等五官银号,称五天官号。咸丰三年又在京城内外增设官银号九家,统称四乾五宇官号,即乾豫、乾恒、乾丰、乾益、宇升、宇恒、宇泰、宇丰、宇谦。到了光绪时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十余年间﹐财政吃紧,加之外国银行的进入,各地再次掀起设立官银钱号的高潮,朝廷也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以银元和银两为单位的钞票,称为“银元票”和“银两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除京城外﹐全国约有十七省相继在省城及重要府县设立官银总号或分号经办兵饷﹑承兑官票宝钞。各省官号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发行通用银钱票,这些银钱票种类﹑面额繁杂多样﹐但直到清末也基本保持著兑换券的性质﹐所以相比顺治年间和咸丰年间的纸钞享有更高信誉。但是这些官银钱号只承担了纸钞的一部分业务,究其根本仍然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私人钱铺。最后也因为滥发银钱票引起通货膨胀而造成市场混乱,各大钱号频繁挤出。到咸丰末年﹐京师内外各地官银钱号相继裁撤。

而我们在电视剧里见到的钱庄等地方并非发行机构,也不能发行钞票,只能用信誉做担保,提供票据到其他地方的同一钱庄换取,相当于民间的信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