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人物:田肖和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国家级青年人才

要介绍田肖和的身份,短短一句话显然不够。

如果从学术角度,他是一位有着生物医学背景的80后博导,致力于对人类大脑未知领域的研究与疾病攻克,比如阿尔茨海默症、渐冻症……

如果从个人角度,他是一位非主流科学家,学生超级喜欢的大学教授,足球迷,健身达人,乐队鼓手……

“人的大脑意识从何而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当下科研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希望人类能够活得更有质量,有意识,更快乐。”

这是田肖和自己的角度。

田肖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并向大家介绍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肖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并向大家介绍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田教授见面时,他给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也要接受孩子的平凡。

就好像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你紧握拳头什么也不会得到,只有当摊开手掌时才会得到更多。

“做人也是这样,降低期待,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田肖和在父母眼中从来不是一个“听话”的小孩,也不是一个习惯被父母安排的孩子。高中复读的他,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喜欢踢球也打游戏还有强烈的青春逆反期,父母曾经一度忧虑他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磕磕绊绊进入大学后,成绩一般的他,还是喜欢踢球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大家眼中的“费头子”。

在英国留学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英国留学期间

快到大学毕业时,父母想让他考研,他却想着不如出国看看,英语底子还不错的田肖和之后顺利考上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生物医学专业。在这里,他不仅认识了自己的人生导师,也开启了未来的学术研究之路。

和导师Beppe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导师Beppe在一起

“因为要做很多实验,每次我都会被显微镜里的世界所震撼,那些画面太美妙太神奇了!”显微镜里呈现的画面打开了田肖和的新世界。而他的导师,一位意大利人,Beppe教授也因为他超强的动手能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想法,很是青睐他,并在学术研究以及后来的学业上给了很多建议与指导。

“导师不仅建议我申请他的博士,还专门为我争取到了全额奖学金。”这期间,与导师一同做项目搞研究,在很多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磅论文。这也为田肖和接下来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读博,直到2013年博士后,他在导师的项目组继续工作了两年之后,于2015年回国。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与答辩专家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与答辩专家的合影

在英国读书和工作十年时间,田肖和发现彼时国内的经济发展特别快,也看到在国内更多的发展机会。之后他成为安徽大学的一名教授,“我的学生都挺喜欢我,我给他们完全的自主权和空间,不论做实验还是项目,很多当时跟着我做项目的本科生现在都读到了博士,有些已经是博士后。”

指导学生做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导学生做实验

教学优异的田教授很快被更多机构和大学认识,这期间他的不少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的重要期刊发表。2020年作为特聘副研究员,田肖和被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并成为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神经科学及超分辨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80后博导,田肖和团队现在致力于研究血脑屏障脑血管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扮演的作用,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脑微血管就像大脑拥有的一种超级清洁工。“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清洁工如何在像老年痴呆症这样的神经疾病中发挥作用。”田肖和说他们希望通过了解这个清洁过程如何工作,来找到新的方法,使这个清洁工作得更好,从而帮助保护大脑不受疾病的影响。

“可能因为我对大脑更感兴趣吧,人的身体是很复杂的,而大脑更奇特,我们的意识由每一个脑细胞作为载体,而意识就是生命的意义,这个意义不在于数量,在于生存质量。

因为曾经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外婆的缘故,这两年,田教授将主要研究方向放在了阿尔茨海默症,准确来讲就是通过研发精准纳米药物,为患者逆转病情或者阻止病情继续发展。

统计显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1000万,居全球之首。2018年全球约有5千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2亿。这种病犹如大脑中的橡皮擦,慢慢地,却又无情地抹去记忆和认知,直到最后,患者失去了一切,成为了自己记忆中的陌生人。一般来说,确诊后的平均存活时间为3-9年。

公开资料显示,面对庞大的患病群体,目前上市的药物基本只能延缓,并不能逆转或治愈,并且往往还带有一定的副作用。

受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神经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神经细胞

田肖和认为,针对阿兹海默氏症的病因,科研界一直存在很多争论。但大脑内的Aβ沉积,进而导致Tau蛋白的纤维缠结,最后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已经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

他认为,上述脑部疾病尚无有效的临床药物,其主要难点在于绝大多数小分子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作用于大脑发病区域。现在,修饰过的纳米药物相当于一种“精准快递”,直接作用于血脑屏障,并激活其自身的清除机制,去清除脑内的物理病灶。

“从影像学角度来看,物理病灶几乎都被去掉了,但是能否改善认知,并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田肖和团队将积极为申请预临床试验做准备。

工作中的田肖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中的田肖和

而他也在相关领域提出了更具创新性的科研思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积累,以及大脑微血管清除这些蛋白质的能力下降,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比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渐冻人症(ALS);想象我们的大脑像一个繁忙的工厂, 工人(神经细胞)开始做出错误的产品(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错误的产品开始堆积,最终影响工厂的正常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大脑,探讨生命的意义,最终导向“我们如何才能活得更有质量?”

其实,除了借助科学和医疗手段,我们也可以每天主动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质量、更加快乐。

比如田教授。

他给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早上2-3小时处理一天的线上工作;中午和学生讨论课题;午休时健身房锻炼;下午花3小时去实验室辅导学生做实验;然后是踢球或者玩音乐。

和乐队一起排练中的田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乐队一起排练中的田教授

运动和音乐是田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每天2小时健身或者运动,如果出差外地,再忙也会抽出20分钟时间进行一些高强度的锻炼。“运动会让你的大脑更活跃,思维更敏捷,工作的状态更好,除此外,还能让你有更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抗挫能力。”

每天都在坚持健身的田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都在坚持健身的田教授

去年田教授与川大的另一位博导共同发起,与另外两名专业音乐人,成立了一支四人乐队,“成都‘毕酉戟’BUG乐队”,他是乐队鼓手。

“这个名字也是从‘华西’而来,因为我们乐队一半的人都是华西的嘛。”每个周末乐队都会进行排练,而在今年下半年,他们将举行乐队的首个专场演出。

乐队排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队排练
乐队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队演出

“我认为一定要享受工作的快乐,运动的快乐,玩音乐的快乐,一定要enjoy。”

这是一个大学教授所构建的“高质量生活方式”,也是一位研究大脑神经与脑细胞的非主流科学家的贴心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成都·人物——

文字|Anyu

编辑 |Penny

图片|Anyu、受访者提供、视觉中国

主编/出品丨王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