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高后八年(前180年)闰九月的最后一天,

深夜,代王刘恒被大臣们前呼后拥送进未央宫,脱下朴素的衣着披上龙袍,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皇帝——汉文帝

二十三岁的刘恒看起来十分谦逊,他用和煦的目光注视着众人,

温和的眼神让人难以忘记........

短短一个晚上,刘恒举手投足间尽显的那种儒雅气质,

就打消了在场众臣的所有疑虑,

这个夜晚,没人会产生这样的念头:看似人畜无害的皇帝,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其实都是隐匿锋芒的高明手段,

原因无它,面对着一群擅自发兵喋血京城的“逆臣”,任谁坐在龙椅上都要胆寒.......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还要从发生在六十五天前,也就是八月二十六那一天,齐王刘襄起兵说起。

彼时距离吕后病死仅过了二十五天。

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起兵

吕后的葬礼一过,住在长安城的朱虚侯刘章,就迫不及待地向兄长刘襄密报诸吕“欲为乱”鼓动他发兵以诛诸吕。

刘襄为何只凭一条密报就决定发兵了?

据史书记载,刘章在密报中向刘襄承诺事成之后“立齐王为帝”,并且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与大臣为内应”

也就是说,刘章早在向刘襄发密报之前,就与朝中大臣(周勃、陈平等人)事先部署好了政变计划

有了这个前提,刘襄才会对这种极度危险的军事行动没了忌惮。

不过这里有个模糊不清的关键问题,

诸吕“欲”为乱也就是还没乱,即使刘章等人想要里应外合,难道就不考虑控制在吕家手中的南军和北军吗?

所谓南军,因屯驻于长安城南的皇宫而得名,是皇帝禁军卫尉统御,指挥所自然也宫墙之内,南军的兵源来自内地郡国,并且每年定期轮换

所谓北军,因其营地多在长安城北部而得名,是守卫京师的常驻部队中尉统领,北军的兵源来自三辅地区,战斗力远超过南军,由皇帝亲自掌握。

吕后在临终前畏惧“大臣变”,因此将北军交给了吕禄,南军则交给了吕产,反复告诫他们要牢牢掌握军队,甚至不要离开皇宫为她送葬,

警惕到这个程度,足以说明“大臣”想要政变绝非有机可乘,于是“齐王举兵”变得尤为关键。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王刘襄,是高祖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肥的长子,

汉初的齐国因着高祖刘邦格外照顾的缘故,封地之大、民众之多绝对算是诸侯郡国中最富强的一个

史书记载,刘邦将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也就是说所有会讲齐国方言的百姓统统都被划在了刘肥的名下,

况且齐地在战国时期就以占尽“渔盐之利”而闻名天下,这等于刘邦把一个富得流油的封地给了刘肥,原因何在?

琅邪王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弟)为脱离困境,劝诱刘襄时说“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嫡长孙也”来看,

怕是刘肥或原本为刘邦的嫡长子,他的身份因吕雉与刘邦的婚姻发生了改变,因此不排除刘邦此举是为了补偿,

无论如何,在刘邦八个儿子中,刘肥的封地最肥沃

仅次于刘肥的,是赵王刘如意的封地赵国

世人皆知刘如意是刘邦最喜爱的儿子,刘邦在世的时候数次欲让他取代吕雉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他的封地虽不及刘肥的富饶,但封地之广却也不输齐国

不过刘邦去世的前一年,或是终于考虑到惠帝刘盈的统治问题,分割出赵地一部分给了第四子刘恒,建立了代国

从史书记载不难发现,惠帝时期,吕后针对的目标就是齐国和赵国

这一段历史,被吕后与戚夫人争风吃醋的闹剧遮蔽了本来面目,

太史公能够罕见地为吕后独立写一篇列传,

这本就说明我们不该单单用一个宫廷妇人的角度,去理解吕后的清算行动。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的军队,除了朝廷直接掌控的南北军,实际上还有地方部队——郡国兵

所谓郡国兵,就是屯驻于各郡郡治、国都及各县的军队,兵源即本郡、国的适龄男子

名义上郡国兵的征调、发兵权都由朝廷掌控,实际上汉初的郡国兵具有相当独立性,

而各地的郡国兵质量,完全受当地的自然条件来决定,

正所谓军事上有个名词叫“战略纵深地区”,是说那些能够部署预备军力、人力、物资的地域空间,

由此分析,封地广大、实力雄厚的齐国和赵国,既有充足的兵源、物力,又有足够调动支配军队的区域空间

这对远在长安的统治者来说,不是隐患是什么?

所以,即使刘如意已回到封地“就国”,吕后依然想方设法将他骗至长安毒杀

根本原因是刘如意不死,吕后不安,

再加上戚家本就有军事背景,戚姬的父亲叫戚鳃,原为秦将,据北宋嘉佑年间出土的汉代碑文《戚伯著碑》来看,戚家手中至少有一支“戚氏本兵”

有了这些前提,再看刘如意之死,不仅因他曾威胁到吕雉子的太子之位,还要考虑他的封地问题。

刘如意死后,吕后将高祖刘邦的第六子、背景简单的淮阳王刘友迁到了赵国,让他做了赵王,

从这件事来看,当时吕后根本没有任何屠戮刘氏皇族的计划

不过也留了两个暗手:

一是,将一位吕姓女子塞了给刘友,名义上是赵王后,实则无异于吕后安插的“眼线”,注意这发生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

二是,淮阳曾被高祖刘邦称为“天下劲兵处”,又是距离汉王朝统治中心最近的封国之一,对刘邦诸子的封地还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吕后当然要将此地收回手中。

于是就有了齐王刘肥从吕后手中“死里逃生”的故事,刘肥得以脱身的原因,是他将城阳郡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

这“城阳郡”的前身,即紧邻彭城的莒国故城“莒县”地区

莒城的城防工事不仅是当时所罕见的坚固,其城池规模亦不输临淄城,全因它是个重要的交通要塞

刘肥最终献出这个“咽喉”要塞地区,自然是也做过一番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会消除吕后的疑惧,因此他才得以落个善终的结局。

刘肥死在了惠帝刘盈前头(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其长子刘襄继承王位,

惠帝去世后(前188年),吕后毫不留情地又割齐国济南郡给侄子吕台(早死),封他为吕王,建了吕国,

第二年(前187年),为安抚刘肥诸子,吕后将刘肥的次子刘章封为朱虚侯,让他留在了长安,并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

可以说,自惠帝去世吕后当政的六个年头里,没有采取过清算刘邦诸子的行动,

刘邦的八个儿子,此前也只有刘如意惨遭毒手。

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高后七年(前181年),那位吕姓的赵王后,向吕太后举报自己的丈夫刘友意图谋反,吕后随即将赵王刘友召至长安囚禁,断绝了他的饮食,最终刘友被活活饿死

关于刘友之死,当然不是简单的一桩告密案,

这看似由小两口闹矛盾引发的惨案,实际上恰恰反应出到了高后七年,刘吕两家已矛盾重重,刘姓皇室拱卫皇权的意愿愈发强烈,

刘友死后,吕后又施展了一次“乾坤大挪移”,将刘邦的第五子、梁王刘恢迁为赵王,嫁吕产的女儿为赵王后,并将吕产封为了梁王,

这位吕氏王后手段异常毒辣,新婚不久就毒死了刘恢的宠姬,刘恢也因此自杀殉情了,

于是吕禄被封为了赵王,赵国也被吕家收入囊中,

这一年,刘邦的第八子、燕王刘建也去世了,死因不明,

不过他死后吕后派人杀掉了他唯一的儿子,刘建后继无人了,燕国便成了吕通的封国。

这样一来,

吕后死前,刘邦八子中除了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的封地,大部分都落入吕家和惠帝的几个儿子手中,

损失最惨重的自然是最具威胁的齐国,

彼时齐国的国力已远不及汉初,土地几乎被分割了一半,兵力、物力自然随之锐减,

何况吕氏的封地赵、梁、淮阳、城阳,已经牢牢地将齐国封锁,

这种情况下,齐王刘襄在起兵之前,难道就没考虑过以区区一个齐国的兵力,何以做到突破重重封锁,最后与南北军抗衡?

很显然,刘襄自己也清楚这一点,自己这点兵力对掌控着南北军的吕氏根本构不成威胁,

所以他在起兵后没有直接去攻打吕氏家族控制的任何城池,而是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将邻国的琅邪王刘泽骗至齐国扣押,骗取了琅邪国的郡兵,

集结两个封国的兵力后,攻向了吕家控制的济南郡,

由此分析,

齐王刘襄得到的密报,应当还隐藏着大量信息,

起兵的目的不是为了杀进长安,他冒着这么大的风险,真实目的是为了引诱吕氏将守军大部调离京城!同时转移吕氏兄弟的注意力。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说到吕后临死前反复嘱咐吕禄和吕产,牢牢掌控好军队,葬礼都不要参加,以防大臣政变,

尽管史书没有记载,

但是合理推测的话,不难想象吕雉死后,吕氏兄弟防范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长安城中的大臣

这一段时间,应当是吕氏兄弟警惕性最高的时候,除非是外敌入侵以及内部叛乱这样的大事,否则他们手中的军队根本没有离京的可能,

于是周勃、陈平等人,通过刘章与远在千里之外的齐王刘襄取得了联系,演了一场双簧大戏!

周勃、陈平等人对吕氏的不满,早就积压许久,

史书载吕氏兄弟让列侯群臣产生“莫自坚其命”的恐惧感,还“因谋作乱”,这只是胜利者单方面的说辞,

没有证据表明,在京城政变之前吕氏兄弟有什么谋乱的举动,

朱虚侯刘章的密报来源值得怀疑

关于这一点,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朱虚侯妇,吕禄女,阴知其谋。恐见诛,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

也就是说,刘章的消息来源于自己的妻子——吕禄的女儿,此女害怕被诛杀,于是出卖了父亲,

不过班固似乎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因此他在《汉书》中写道“朱虚侯章在京师,以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告兄齐王,令发兵西”,

看似区别不大的记载,

实际上表达了另一个意思:“知其谋”的是朱虚侯刘章,并没有直接说是吕禄的女儿将消息透露给了刘章

哪种说法更合理?

高后元年的时候,吕雉下过一道诏书,即废除“三族罪”(即一人犯罪,株连三族),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吕禄有什么不臣的举动,

一个吕家已经嫁掉的女儿,怎么可能担心自己被诛杀呢?

也就是说,吕禄的女儿出卖父亲的说法值得商榷,

假如吕禄的女儿没有向丈夫刘章透露过消息,那么刘章的消息到底从哪里得来的?

当然是情报网密集的陈平,吕氏阴谋作乱的结论,并非既定事实,而是一直推测和分析,遂大臣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那么,如果诸吕不存在叛乱的问题,周勃、陈平等人为何要发动政变?

还要考虑进这些开国功臣当时的境况,

拿周勃来说,名为军事长官太尉,实则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军队印信在吕禄手中;

而陈平在惠帝初年,担任丞相,不过显然吕后时期,他这文官一把手也被吕产这个相国顶替了;

换个角度说,吕氏兄弟上台,这些老臣失势,

所以这场政变,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在争夺军国大权!

大臣们联络上刘章,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否则一旦走漏了消息,这些人必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一来,刘章是所有刘氏皇族成员中,对吕氏的厌恶态度最鲜明的一个——曾在酒宴上当众斩杀一个吕氏族人;

二来,刘章久居长安,属于为数不多大臣们能够近距离搭上线儿的刘氏合伙人;

三是,即便是吕氏兄弟掌权,但宫中毕竟还坐着一个皇帝,大臣们铲除吕氏无异于一种叛乱行为,如果有刘氏皇族参与,那么性质就不同了。

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就悄然发生了。

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后八年八月二十六,齐王刘襄起兵,

消息传到京城长安,吕禄和吕产派灌婴去平乱,同时又派出亲信贾寿去齐地探明情况,

与此同时,陈平、周勃等人威胁郦寄向好友吕禄进言:早日归还将军印信,回封地镇守,免得被大臣猜疑你图谋不轨!

吕禄十分信任郦寄,到底是将印信交给了周勃,由此失去了对北军的控制权,当然这重要的消息被隐瞒下来了。

九月十日,贾寿从齐国回来,带给吕产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灌婴与齐楚联合了!

吕产大惊,慌忙带着随从官员直奔未央宫.......

不料曹窋也将吕产的去向出卖给了陈平,

陈平也急急忙忙去通知未央宫的卫尉,不准放吕产进入殿门,

史书记载,吕产准备进入未央宫作乱,被朱虚侯刘章率兵击杀,这时狂风大作,吕产的随从官员一片混乱,无人再敢抵抗。

阴谋作乱的吕氏兄弟,一个轻而易举就主动解除了兵权,另一个则带着几名随从官员就想进宫作乱,

也不知时人有何感想,

“诛吕”实际上是一场天衣无缝的政变,吕产死后,吕氏家族无论男女老少统统被诛灭殆尽,

随着这场轰动京城的血案结束,吕氏家族覆灭。#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