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现状地势低洼易涝,黄河、徒骇河、小清河三条河道流经本区域,防洪排涝面临形势比较严峻。3月22日,记者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坚持以水定城,创建节水典范城市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应对洪涝问题,起步区将防洪、排涝、蓝绿体系规划建设协同推进,结合起步区实际提出"防、抬、排、蓄、用"五字规划措施。

”,防住外部洪水。利用黄河、徒骇河、小清河的防洪大堤,防御标准内洪水。对于超标洪水,通过流域联合调度,调水分洪、蓄滞削峰,实现黄河、徒骇河、小清河三大流域洪水有效处置。

”,适当抬高建设用地标高,优化现状地形,有效分散疏解城区涝水。起步区顺应南高北低的平原地形,优先利用南部地势高、洪涝灾害轻的场地进行集中建设。其次在建设用地上塑造"龟背式"微地形模式,各建设组团形成"屿状高地",使各单元的地面雨水向四周地势较低的蓝绿网络排放,并汇集到主干河道。

优化路网、绿网、河网"三网"高程系统,以河道规划水位为低点,路网设置1米以上超高,建设用地宜高于道路0.5米,适当降低滞蓄绿地高程,形成河道、绿地、道路、用地由低到高的高程控制系统和开放式排水体系,进一步提高处置当地洪涝水的能力。

”,排涝水,疏通主干排水河道,构建网状水系格局,合理布置排涝泵站,适时采取强排措施,全面提升系统排水能力。

起步区将拓宽大寺河、牧鹊河、青宁沟等六条南北向主干河道,水面宽度达到50-100米。

加密河网水系,以主干河道为基础,加密南北向梳状支流、东西向连通水系,形成"主次分明、纵横交错"的网状水系,全域水网密度达到0.86公里/平方公里,河湖水系蓝线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比例为13.7%。

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强排保障能力。规划新建道路下雨水管网设计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在内河入徒骇河、小清河处规划预留18座排涝泵站和防洪闸,力求及时排除区域内涝水且防止外洪顶托和倒灌。

”,蓄滞雨水,合理布局蓄滞空间,实现洪涝水的蓄滞削峰。起步区将利用现状自然低洼空间,布局8处蓄滞洪空间,滞蓄水量达2172万立方米。因地制宜采用城市公园型、郊野湿地型、农田共生型3种建设模式,确保平急两用。

充分利用下凹式蓝绿空间,滞蓄和排泄超标准涝水。采用"大海绵"的理念,将蓝绿空间中的绿地与河道一体化考虑,实现蓝绿空间整体"蓄滞洪区化",增强抵御内涝灾害的能力。

在崔寨、大桥等建设各组团之间布局大型生态廊道,作为极端洪涝灾害情况下涝水的疏解和滞蓄空间。

”,雨洪水用。起步区将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将蓄滞洪空间存蓄的雨洪水用于城市景观或农业灌溉,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水平。(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