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缴费指数对于养老金计算时的养老金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谓的平均缴费指数包含了视同缴费指数、实际缴费指数两个部分。在养老金计算中,平均缴费指数是占养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比例,也是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在养老金计算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那就是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在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中,养老金计发基数和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就是基础养老金发放的基数,每缴费一年是按照1%的系数或是比例来计发的。

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是一个平均值,这和在职时缴费基数,即本人的缴费工资是不一样的。本人每年的缴费工资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不变数。本人当年的缴费工资是以上年度本人工资的月平均工资来缴费的,由于每年计算缴费指数的上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不一样,所以每年的缴费指数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保人员在办理退休时,为了准确计算本人的养老金,就需要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这个数字。所谓缴费指数就是本人当年的缴费基数和当年社保部门公布的缴费指数之间的比例。比如本人的当年的缴费基数是每月8000元,社保部门公布的缴费基数也是8000元,那么自己的缴费指数就是1,也是按照100%缴费。如果当年的社保部门公布的缴费基数是6000元,那么自己的缴费指数就是1.333。

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历年的实际缴费指数之和除以年限之和,得出比例就是平均缴费指数。除了实际缴费指数之外,部分人还有视同缴费年限,要计算视同缴费指数。企业职工很多地方是按照实际缴费的平均缴费指数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那么平均缴费指数就是按照实际缴费指数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的。

但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视同缴费指数是单独计算的,而且是和自己退休时的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务挂钩的,那么平均 缴费指数就是按照视同缴费指数乘以视同缴费年限,加实际缴费指数乘以实际缴费年限除以缴费年限。

比如视同缴费指数是1.2,视同缴费年限是30年,视同缴费指数就是36;实际缴费指数1.3,实际缴费年限是10年,那么实际缴费指数13,平均缴费指数就是36加13等于49,除以缴费年限40年,平均缴费指数就是1.2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平均缴费指数,就要计算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乘以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比如养老金计发基数是8079元,平均缴费指数是1.225,那么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就是9896.775元。

养老金计发基数加上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除以2以后的平均值,就是基础养老金的基数。乘以1%就是本人每缴费一年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乘以缴费年限就是自己的基础养老金。

比如养老金计发基数是8079元,平均缴费指数为1.225,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为9896.775元,二者的平均值为8987.89元,每缴费一年的基础养老金为89.87元,假如缴费年限是4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3594.8元。

平均缴费指数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于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按照四川的计算办法,过渡性养老金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加本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除以2,乘以本人的视同缴费年限乘以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上面例子,二者的平均值为8987.89元,视同缴费年限是30年,过渡系数为1.3%,过渡性养老金为3505.28元。当然目前企业职工中,视同缴费年限达到30年的是极少数,只有2014年9月之前从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工作的人才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办法为养老金计发基数乘以视同缴费指数,乘以视同缴费年限乘以1.4%。按照上面的数字,养老金计发基数为8079元,视同缴费指数为1.2,视同缴费年限为30年,过渡系数为1.4%,每月过渡性养老金为4071.82元。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介绍,在养老金计算中,平均缴费指数越高,本人的基础养老金就会越高,企业退休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也会越高;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缴费指数越高,视同缴费指数越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熊养老金都会越高。平均缴费指数对养老金高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