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气象台:未来10天(3月23日-4月1日),江淮、江汉南部和东部、江南、华南中北部、贵州东部、重庆东部及西藏东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40~80毫米,其中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江西中北部、湖南东部和西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100~130毫米,局地超过150毫米;新疆西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西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黄淮等地部分地区有5~15毫米,陕西北部和南部、河南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25~50毫米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西北部、重庆、贵州及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7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略偏少。

未来11-14天(4月2-5日),江汉东部和南部、江淮南部、江南、华南大部、贵州东部及西藏东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20~40毫米,江南中西部、华南北部及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50~70毫米;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及东北地区等地有3~10毫米;除华南南部、云南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4~8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

降雨多,田间湿度大,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谨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2024年,条锈病在西南、汉水流域麦区偏重流行,黄淮海麦区流行风险显著高于上年。当前,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均有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发生条件: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及为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1.菌源基数 菌源越夏或越冬积累量与小麦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越冬菌源量大,当茬品种抗性差,距越夏菌源近,冬麦区播种早,一般秋苗发病较重,翌年发病就会严重,反之则轻。

2.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易感病。

3.温度 温度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温度在0-32℃利于病害发生,气温高于36℃,病菌经2天即失去活力。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返青拔节期遇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条锈病春季流行。

4.降雨 越冬菌源数量大,且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麦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早春干旱无雨或降雨少,早期条锈病少。早春有雨,有利于越冬菌侵染新叶,并点片发生,但中后期干旱,条锈病发病轻。早春雨水绵绵,条锈病发生早、迅速蔓延大流行。返青拔节期和后期均干旱,条锈病发生极轻。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条锈病普遍发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区条锈病中轻度流行。

5.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因素中,作物布局、种植顺序,以及作物熟制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连作田菌源积累量多,邻作田抗病力弱易发病。

6.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通过影响田间菌源量和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小气候及植株的抗病性而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冬麦区播种过早、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粪肥、株间通风透光差、禾本科杂草严重,或抗病力减弱的情况下易发病。南方地区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的地块发病重。

综合防治策略

防治小麦条锈病,要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快速扩散,影响防治效果。防治药剂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环·嘧菌酯、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可亩用有效成分40%丙硫菌唑·戊唑醇30克,或丙环·嘧菌酯70毫升,或烯唑醇8克,或三唑酮10克,或丙环唑10克,或腈菌唑4克、或醚菌酯9克,或氟环唑7.5克喷雾防治。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7-10天再防一次。

来源: 种业商务网综合整理中央气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