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管弦乐曲中,德沃夏克经常以大提琴来营造乐曲的气氛,但是他认为大提琴只有中音域的音色优美,并不是理想的独奏乐器。在创作生涯非常早期的时候,德沃夏克曾经试着谱写大提琴协奏曲,但是他经常不满意,最后并没有为它完成配器。

三十年后,德沃夏克在捷克大提琴家维汉的央求与帮助下,在1894年第二度着手谱写大提琴协奏曲。维汉建议,独奏的旋律尽量不要太华丽,但是朴素中要带有丰富的情感。德沃夏克果然做到这一点,他充分运用大提琴的中、高音域,大提琴的独奏从头至尾如一个歌者,娓娓唱出紧凑而情感洋溢的三个乐章。

德沃夏克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

作品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都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此外还包含了作曲家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予人巨大的感动。

据说勃拉姆斯曾在看过总谱后说:“我不知道大提琴协奏曲也可以写成这样。早知道的话,我也会试试看。” 这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不仅是乐迷的心头好,作曲家本人对其更是尤为喜爱 。德沃夏克本人说:“每当演奏这首作品,我总是十分激动,对它的价值我从不怀疑”。

对于此曲,杜普蕾的演绎足以媲美罗斯特罗波维奇等前辈的版本,并且深受推崇, 即便在很多乐迷心中,《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才是杜普蕾最具代表性的诠释,但其实这部作品在她短暂的职业生涯中,也同样占据颇高地位

杜普蕾&巴伦博伊姆

德沃夏克

《大提琴协奏曲&寂静的森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专辑收录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由杜普蕾大提琴独奏,巴伦博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她能跟心爱之人携手,双剑合璧的合作呈现当然是浪漫之极,情感丰富,事实上德沃夏克创作这首大提琴协奏曲的背景里也有着一段爱情故事,这三人凑在一起,再也没有别的版本能比这个更能引发无限遐想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版本录制于1970年,之后因多发性硬化症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1971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1973年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而本辑则恰好见证了她演奏生涯最巅峰时期的名版演奏

当年巴伦博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尝试从钢琴演奏家转换跑道,想当指挥家,但是过程颇为艰辛,乐团成员认为他还是弹弹钢琴比较好,当指挥还是太嫩,因此并不是非常认同,而巴伦博伊姆在欧洲乐团的良好关系,则是让芝加哥交响乐团多了许多与当代一流独奏家合作的机会,杜普蕾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的杜普蕾是欧洲炙手可热的大提琴独奏家,为了爱人的指挥生涯,义不容辞来到美国录音,让芝加哥交响乐团搭上了国际化的音乐舞台,即便老团员对钢琴家指挥有些意见,但是能与欧洲第一流的独奏家合作,对乐团的成长与进步则是相当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辑中还收录有一首他们诠释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小品《寂静的森林》作品68第五首(原出自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套曲《来自波西米亚森林》(From The Bohemian Forest),后被改为大提琴与管弦乐团版本)。

此曲具有冥想气氛,仿佛将莫尔道河两旁美丽的森林情景,以充满情感的淡淡愁绪将之细细描绘而出,德沃夏克以来自家乡的音乐语言表达对土地的真挚情感,而选择大提琴厚重的音色则是为了延续钢琴的深切絮语,也娓娓道出幽静森林中的奥秘,那也是人与大自然之间无法割舍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友友曾经形容,杜普蕾是唯一能把音乐中让人心激动的部分保留在唱片里的音乐家,这份她在1970年与巴伦博伊姆合作的德沃夏克这两部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具有难以克制的抒情性和激动人心的史诗般演奏。

这张专辑母带在英国知名的艾比路录音室以24-bit/96kHz重新后制,细节清晰自然,效果非常理想。大提琴的音色非常优美,饱满,揉弦时的细微震颤也特别真实,这些表现让大提琴听起来很有光泽,而且也有甜味,而芝加哥交响乐团能量十足的协奏与大提琴的美声呈现相当和谐,给予杜普蕾强有力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装进口】

杜普蕾大提琴演奏&巴伦博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寂静的森林》

欧版CD

扫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