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扇起源于商代,称为“障扇”,后来又称纨扇、合欢扇,是古代女子夏日必备的避暑利器。同时,它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团圆友善的艺术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最早的扇子由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形如一轮明月,后来又演化出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形,扇面也有平有曲;扇柄则是木、竹、骨等不同材质;再辅以扇坠、流苏、玉器等作为装饰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个时代的仕女图中,不同身份的优雅女子,都常有一柄纨扇傍身。文人墨客,也有无数的诗篇来描绘美人与团扇的珠联璧合。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

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

这诗句根本无需解释,你就仿佛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随着清风而来,幽香扑鼻,令人心神翩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熏风乍起过南墙,团扇摇来日渐长。

春风吹拂桃花落,团扇轻遮半面藏。

拾起团扇,就说明夏天来了,或者用来扑落流萤,或者用来拂去落花,或者只是轻遮粉面,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娇羞优雅的闺中女儿,浓黛消香淡两蛾,花阴试步学凌波,轻罗小扇是夏日女子的标配。

手执纨扇的柔美女子,亦脂香粉腻,亦雅洁清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秋风起、纨扇藏,则可以被用来表达佳人感伤和世态炎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虽然“秋风入庭树”,仍可“明年入怀袖”。

且不必粉泪两簌簌,只待乳燕飞华屋,便又可相依相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重现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红楼梦》影视剧,怎么可以不严肃、认真地对待团扇。

在《红楼梦》中,扇子早已不单单是用来纳凉的实用工具,它还是艺术品,是礼品,甚至可以用来撕着听响儿,表达人物情绪。

87版《红楼梦》中的扇子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晓旭的牙齿有缺陷,化妆师就教给她时常用扇子、手帕遮住下半截脸。这是扇子的实际用途之一。

而晴雯撕扇,撕的则是肆意、是开心,当然她撕的不是团扇,而是折扇。

薛宝钗扑蝶用的也应该是折扇,那扇子是从袖中取出的,开合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莉饰演的宝姐姐用了团扇扑蝶,并不是剧组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为了视觉效果。大家觉得团扇看上去更优雅些,因此牺牲了对原著描写的还原度。

其实,87版《红楼梦》剧组给年轻的姑娘们设计了手持折扇的造型,还真的不少呢。相比于老爷、少爷们的大扇子,女孩子们的折扇色彩鲜明、小巧轻快,其实也很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7版的扇子还有很多很多,一篇文章也放不下。

扇子总会有,美人也常见。

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像这样手执纨扇的优雅女子,今后的古装剧里再也见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