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稿:于无声处)

跟您聊聊京剧《智取威虎山》(上)

得悉著名江南名丑孙正阳先生去世,令人想起了他塑造的《智取威虎山》中的栾平,也不免想到这个戏的方方面面。

《智取威虎山》,是上海京剧院在1958年创作的一出現代戏,编剧是陶雄、李桐森。它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用的是小说中的第二个战斗故事,就是消灭威虎山上的土匪坐山雕的有关内容。北京观众没能有机会看过上海京剧院的原始演出本,但北京京剧团在1958年也创作过一出和《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相同的现代戏,剧名叫《智擒惯匪坐山雕》。只是现在没人考证这两出戏的区别了,大概无论在剧本结构,还是人物设置,或者唱词唱腔方面,是会有很大区别吧?

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智擒惯匪坐山雕》,是我生平看过的第一出现代京剧,在看戏的过程中,还留下许多难忘的往事。因为当时这出戏的主要演员都是20多岁的小青年,票价只有3毛、4毛、5毛,我第一次看时,坐的是3毛的位置。台上是清一色的军装,不像传统戏里人物的服饰五颜六色,有点儿分不清谁是杨子荣,谁是少劍波,一直演到杨子荣献联络图,才记住了马长礼的杨子荣,于是又花5毛钱看了第二次。

连我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看,我一下子就看上了瘾,觉得马长礼扮演的杨子荣既英姿勃勃,又沉稳干炼,和我读小说时所想象的杨子荣一模一样。我最欣赏的是杨子荣请求化装打进威虎山时,马长礼和谭元寿精彩的演唱.

在传统京剧里,两个老生的戏,一般都很精彩,比如《群英会》、《十道本》、《珠帘寨》、《赵氏孤儿》,它都为行当相同的演员同时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段戏里,马长礼和谭元寿给了我一种似乎在赛着唱的感觉,前半部份,两个老生唱的都是“二黄”,后半部份两个人都改唱“西皮”。由于这段唱采用的是对唱的形式,而且是两个人"咬着唱",所以严丝合缝,非常紧凑,尽管“二簧”和“西皮”两部份对唱,合起來还不到半小时,与现在流行的成套的“导、回、原”完全迥异,但让人听得很带劲儿。从1958年到1961年,这出《智擒惯匪坐山雕》共演了约180场,而我先后11次走进剧场,追着看这出现代戏,可以说当时是让马长礼和谭元寿给迷住了.

当年为了不耽误学习,我常在开戏前和中间休息时,到剧场休息室,急促地写完老师留的作业。到最后,我不仅能从头到尾,讲出每场戏的内容,而且至今没有忘记这两段对唱的每一个字。

我第一次看到上海的《智取威虎山》,是1964在年的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演出大会时,那是已经修改过的演出本了。由李仲林扮演杨子荣,纪玉良扮演少剑波。因为那年我正考高中,而且新戏很多,这出戏就只看了一场。我的印象是觉得剧本结构很好,但两位著名演员好象没有马长礼、谭元寿演得那么象解放军,觉得缺少一股子飒爽英姿的劲儿,显得老气横秋,刻划的人物沉稳有余,英武不足。

十年动乱开始后,我再看到上海来京的《智取威虎山》,才觉得它已经具备了一出好戏的各种条件,尤其后来改为童祥苓、沈金波的演出本,并反复修改,而终于被奉为圭桌以后,我才确信它比当年的《智擒惯匪坐山雕》成熟,尤其让我满意的,它也有1958年马长礼、谭元寿两人对唱时的那些内容,无论是杨子荣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还是少剑的"朔风吹林涛吼"和"几天來摸敌情",都是比较正宗的传统唱腔,可以让戏迷们到处学唱,脍灸人口.

虽然今天成为红色精典的《智取威虎山》,是60年代末许多戏曲工作者禅精竭虑、呕心沥血才完成的,但是不能否认当年马长礼、谭元寿在《智擒惯匪坐山雕》中所进行的艺术开创,也不能抹杀李仲林、纪玉良等人为这出戏所奠定的基础,一部戏,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经过一批又一批演员长期的舞台演出实践,才能打磨成精品.(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