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在结核病日到来之际,全社会关注结核病防治,共同终结结核流行。肺结核已不再是令人惊惧的 “传染的癌症”,变得病因明确、可防可治。我们可以从日常中做好肺结核的预防工作,积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通风、作息规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主任沙巍教授强调:“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尤其伴有咳痰、咳痰带有血丝、以及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者体重明显下降的时候,就要考虑肺结核的可能性,尽早就医进行详细的症状和治疗,避免疾病的恶化和传播。”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岐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身体各个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结核,但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的肺结核最多,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 80%~90%。据我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肺结核发病数、死亡数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均居第2位 。

沙巍教授介绍:“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可伴咯血、痰中带血,还可能会出现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吐痰时,结核杆菌会通过空气传播。”

耐药肺结核是结核防控治疗中的难点,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称为耐药肺结核。当对结核病治疗一线药物中两个最有效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时,则称为耐多药肺结核。耐药肺结核诊治困难,治疗方案有限,普通肺结核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6个月,治愈率达90%,而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周期往往长达18~24个月,但治愈率仅为53%。

沙巍教授表示:

“部分耐药结核的产生是因为结核病患者因为治疗不规范,比如患者没有完成全程治疗、治疗方案不恰当、药物质量差,从而对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但是除此之外,有一些患者在耐药结核病高流行地区居住过、或者接触过确诊耐药肺结核的患者,直接感染了耐药结核杆菌,在初诊时也有可能被诊断为耐药肺结核。”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耐药结核发病人数约为3万,位列全球七大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中 。“对于耐药肺结核、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键,”沙巍教授分享道,“分子检测等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在一天之内完成耐药性诊断,诊断效率大大提高。在患者确诊耐多药肺结核后,需要尽早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避免反复发作和传染,控制疾病发展,早治疗、早治愈、早获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结核病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 。 目前,中国正朝着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不断前进,从结核病宣传、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多个环节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肺结核和耐药肺结核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