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联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挑起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消息传至长安,朝廷一片哗然。年轻的汉景帝也慌了,虽然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但事情真的发生了,未经战事的汉景帝刘启还是很震惊。

怎么办,大臣们从大殿吵到御书房,从白天吵到晚上,实际上关于“削藩”的话题从去年吵到今年。汉景帝眼前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后来,有个叫袁盎的大臣说,他有办法平定七国之乱,需要单独向皇上进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盎对景帝说:吴楚七国之乱的根源在晁错,是他无端挑起中央和诸侯王们的矛盾,要想平息叛乱,只有杀了晁错,诸侯王们将会失去战争的道义制高点。拿着晁错的人头去谈判,战乱完全可以平息。

此时朝中的大臣们,多数对袁盎的意见表示支持,尤其是魏其侯窦婴,汉景帝的表弟,一直反对“削藩令”。终于,精神处于崩溃状态的汉景帝痛苦地答应了大臣们的要求,将力主“削藩”的晁错,腰斩于闹事。

令汉景帝没想到的是,晁错被杀后,吴楚七国并没有因为失去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而罢手,战乱迅速蔓延开来!消息传来,景帝刘启痛心疾首:费尽九州铁,铸成一把锉(错)!晁大夫啊,你的名字里为什么要有一个“错”字呢?

后来,汉景帝启用周亚夫为统帅,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彻底平息了这场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晁错,肯定不是因为名字起错了才被杀的。那么他在这场七国之乱中是否有错,他死得冤不冤?

吴楚七国之乱的起因是晁错力主的“削藩”政策。所谓削藩,就是削除汉朝的各大诸侯王们的藩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领导集权。可以说,这是对当年刘邦建国初期,采用“分封制”的一个纠错行为。

由于分封制,各地诸侯王手上有实权,各藩国渐渐尾大不掉,逐渐对中央政府产生了威胁。比如吴国有铜矿,他们自行造币,富得流油。再比如吴、楚等诸侯偷偷养死士,甚至募兵。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的诸侯王们跟中央政府血缘关系越来越远,终究会演变成春秋战国。汉朝建立以来,长期受到匈奴人的威胁,汉文帝时期就有过对匈作战的念头,到景帝时期,大家都意识到对匈作战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国内始终处于藩王威胁的状态下,对匈作战无异于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因此,削藩成为必然,只是早晚问题,时机问题,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实际上,汉文帝在世时,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晁错力主削藩并没有错。晁错的父亲说晁错是在离间皇家骨肉,是从一个狭隘的角度出发的,充满人文色彩,作为政治家是不能理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臣们对“削藩”的反对声音要分类,一部分人纯粹是出于对晁错的嫉妒,他太受汉景帝恩宠了,加之晁错为人处事表现得比较高调,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不管你晁错主张什么都是要反对的。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是觉得削藩风险太大,没有把握的事就先不要做,以此反对晁错。

那么,晁错在“削藩”这件事到底有没错呢?答案是有错的,不但他有错,汉景帝也有错。

晁错的错,在于他虽然把握了削藩的必然性,但是从来没有论证削藩的可行性,以战略方向代替了行动指南。只是以一句草率的“早削要反,晚削也要反,早晚都要反,还不如早削”,就匆忙开始了削藩行动。作为削藩工作总策划他是不合格的。

晁错的另一个错,在于既然都已经料到诸侯王们“早晚要反”,那么就应该缩小打击面,各个击破的办法,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企图一棍子撂倒一片。这分明是视战争如儿戏,自食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晁错还有一个致命的错,如此重大的国事,他不应该大包大揽,完全不顾及群臣的意见,仿佛这个朝廷他是唯一正确,也可以靠他一人之力就可以办成“削藩”大业。这简直就是玩笑,即便你可以独立完成,恐怕别人也不能让你顺利完成,否则,这朝中所有人不都得对你俯首帖耳了,仰你鼻息了?朝堂是政治啊,晁同志!

同样,汉景帝也是有错的,他的错在于他本人太年轻,事前不能统一群臣的思想,发挥群臣的智慧,简单听信晁错一家之言,结果害了他。试想一下,如果群臣参与,削藩时机把握、削藩的范围和步骤、可能的激发事件的处置、相关人员的配合及兵力调动,这些事大家都想不到吗?开玩笑,朝臣们肚子里装的都是屎?

汉景帝的第二个错,错在事中他惊慌失措,不假思索(实际他当时已经不能“思”了),天真地相信了袁盎的话,以为“道义”真的能捆住已经启动的战车。大哥你几岁了?由此草率地诛杀了晁错,落了个遭人耻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汉武大帝》背景音说:晁错的死,是景帝朝的一个政治悲剧!不错,是悲剧,这个悲剧本可以避免,晁错可以不错,是他自己和汉景帝的幼稚加草率,铸成了这个错!虽然他们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

过程曲折了一些,但这次削藩,对汉帝国的历史意义巨大,从此大汉帝国才是真正的一把利剑,才有后来的汉武帝时强盛的国力!此晁错千秋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