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节,人们都会来到先人的墓前焚香烧纸,用来寄托哀思。不过,你是否曾想过,这一习俗究竟源于何时?

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不同,烧纸钱的习俗其实起源很晚。在汉代之前,民间并没有烧纸钱的习惯,只有达官贵人家里,在祭祀祖先时会用到祭品,而且一般都是用真钱,但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引发盗墓,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造纸术的普及,人们逐渐开始用纸代替真钱进行祭祀,并将这种纸钱称为“冥钱”。不过,这一时期的冥钱并不焚烧,而是直接撒在墓穴周围,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能看到这种桥段。

直到唐代,烧纸钱的习俗才开始盛行起来。唐朝诗人王建在《寒食》中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张籍在《清明》中也写道:“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可见,当时烧纸钱祭祖已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纸钱为什么一定要烧呢?

其实,烧纸钱的习俗与中国道教的烧符箓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对民间信仰的形成影响很深。道教认为,符箓是沟通人神之间的媒介,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并能借此获得神仙般的法力。所以,在道教仪式中,道士通常会通过焚烧符箓,将符箓中的信息传递给神灵,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民间人们就将烧纸钱与烧符箓联系了起来,人们认为通过焚烧纸钱,可以将纸钱中的所代表的财物传递给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两者都是通过火的燃烧,将物质转化为一种非物质的形式,并将其传递给另一个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烧纸钱的习俗越来越重要。人们每逢清明祭祖、过年过节都会通过焚烧纸钱,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在这种情况下,市面上就出现了越来越多面额巨大的纸钱,从几亿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们在烧纸钱时,是否考虑过阴间的通货膨胀问题呢?纸钱,真的能流通于阴间吗?

当然,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纸钱只是纸张,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它之所以能在民间流传,主要基于人们对鬼神的民间信仰。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阴间真的存在,纸钱能够像现实货币一样流通。

如果假设阴间真的存在,并且纸钱能够流通,那么随着人们焚烧的纸钱面额越来越大,通货膨胀也是必然。而且烧纸钱,既然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起源于唐代,那么如何解释,在唐人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曾魂游地府,这段故事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让我们对地府的“银行系统”有了一些了解。

故事讲述了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有个算命先生叫袁守诚,名气很大,据说能知阴阳,断生死。泾河龙王听说后,很不高兴,心想:这小子竟敢泄露天机,岂不是坏了我的事?

于是,龙王化作人形,来到袁守诚的卦摊前,要他算出明日下雨的点数。袁守诚掐指一算,说:“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暗暗记下,然后回到龙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知,天庭早已颁下旨意,命泾河龙王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与袁守城说的一模一样,龙王心里不服气,于是违反了玉帝圣旨,私改降雨时辰及雨量,触犯了天条。玉帝得知后非常震怒,派天官捉拿龙王,并由魏征监斩。

泾河龙王得知后,只好向李世民求情,唐太宗也答应了拖住魏征,帮他蒙混过去。谁知魏征在梦中就斩了龙首。泾河龙王不甘心,化作冤魂向唐太宗索命。唐太宗惊恐万分,夜不能寐,最终病入膏肓。不过,唐太宗临死之前,魏征写下了一封书信,托唐太宗转交地府判官崔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来到地府后,崔判官查阅生死簿,并帮唐太宗改了阳寿。就在李世民要还阳时,却遇到了无数冤魂阻路。

为了躲过他们的纠缠,崔钰告诉唐太宗,在阳间有一位住在河南开封府,叫相良的人,他和妻子靠卖乌盆瓦器维持生计。他们生活非常节俭,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将剩下的钱都用来斋僧布施,并买金银纸锭焚烧。在阳间,他虽然生活困苦,但在阴间,他却是一位拥有十三库金银的富翁。

唐太宗得知后,由崔钰从中作保,借了相良在阴间十三库金银中的一库,散发给冤魂,最终得以还阳。回到阳间后,唐太宗病愈,并下令召开水陆大会,普度冤魂。还让大将尉迟敬德携金银拜谢相良。但相良跪而不受,太宗只好传旨修建寺院,建造相良夫妻的生祠,也就是今天大相国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烧纸钱并不取决于数量多少。相良虽然在人世间生活贫苦,但他心地善良,为己积德,因此在阴间就有用不完的金银。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