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兰妈谈育儿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曾把父母比喻成容纳孩子的一个容器,这个容器越大、内部的容纳空间也就越大

兰妈则认为,一个容器的价值就在于,容纳的同时还能及时帮助孩子调节负面情绪

上周六,女儿突然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一时间感慨不已

她说:“妈妈,为什么你和奶奶跟别人打电话时都喜欢带夹子音”

我问女儿:“夹子音是什么意思”

她又解释说:我发现你们跟别人打电话的时候说话都那么轻、那么温柔,跟我说话的时候都是:“干什么”、“还不快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应过来的我,瞬间明白女儿是抱怨我们跟她讲话时不够温柔

还有一个妈妈跟我抱怨说,她的女儿是出了名的磨蹭,早上6:30起床,光是穿衣服就能磨蹭半个小时

妈妈气不过,几乎每天早上和她的女儿都要进行一场“恶战”

为了提升语言威力,妈妈更是习惯说很多难听的话激励

比如,明明希望孩子提高穿衣服效率,可话到嘴边就成了变相的打击

一句:“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磨蹭的孩子”,瞬间把女孩的情绪也拉入冰点

两个人你说一句难听的话、我不示弱地再顶嘴一句,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而这番争吵,就让我想起了情感界比较有名的词-情绪价值

所谓的情绪价值,我们可以理解成:

“在一段关系的相处里,我们能为对方提供情感和情绪上的支撑,包括正确释放负面情绪、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让内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愉悦”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情感价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我们想要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小孩,那就需要成为一个可以承载情绪价值的容器,特别是以下这三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

认可他们

能拥有情绪价值的父母,真的很了不起,养出的小孩也不会太差

特别羡慕这样一对母女,她们之间相处得如姐妹一样融洽

3岁时,女儿跟妈妈说:“我希望收到圣诞老爷爷的礼物”,妈妈每年在圣诞节那天就把礼物偷偷藏在枕头底下

5岁时,女儿换下第一颗乳牙,稀罕地把牙齿洗白白,放在杯子里用清水泡着,并且放在床头柜等着牙仙子来取走

妈妈为了不让女儿失望,配合着把牙齿放进专门容器里收藏,并在放牙齿的柜子上给女儿留下一枚金币作为交换

女儿第二天起床兴高采烈地拿着金币炫耀说:“我的牙齿一定是被牙仙子收走了,他还奖励了我一枚金币”

后来,等女儿长大,也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妈妈的心意

一个在幻想,而另一个笑着陪你憧憬,在妈妈特别爱的重视下,女儿也学会了如何去为自己在乎的人创造惊喜

比如,妈妈过生日时,女儿会悄悄准备各种各样的惊喜,如果爸爸不小心遗忘了特别的日子,她还会以爸爸的名义给妈妈送花制造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一些朋友听时,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送礼物就送礼物,搞那么多复杂的花样干什么”
“什么牙仙子、圣诞老人,都是假的,让孩子生活在幻想世界里真的好吗”
“成年人的世界很忙,哪有时间跟孩子玩那些过家家的幼稚事…”

没有复杂花样里的仪式感、不陪孩子幼稚,他们还是会如期长大

但没有体验过仪式、和幼稚的孩子,内心始终会缺少童真时期的幸福感

身边经常见到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总是抱怨孩子越长大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问及平时的沟通方式时,也莫过于以下对白:

“什么时候写作业”、“马上”
“晚上吃什么饭”、“随便”

很难想象,一个整天生活在只有写作业、和吃饭对话里的孩子,他们内心会承受怎样的压力

看着爸爸妈妈跟别人谈笑风生、温婉优雅,他们一定觉得自己备受讨厌吧

所以,父母成为孩子情绪容器的第一步,就是认可孩子,特别是在他们把事情做好时一定要及时回应

可以给孩子做一桌丰盛的晚餐作为庆祝,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认可

也可以带孩子做一件平时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一方面起到表扬作用,另一方面在挑战中激励孩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孩子幼稚时,陪他们笑看憧憬,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又能在仪式感中让孩子迎光起舞

这才是我们成为孩子情绪容器的好父母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当孩子遇到挫败感时

支持他们

当你觉得和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无话可说时,说明沟通方式早已经出现了问题

有妈妈跟我抱怨说:

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每天放学都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可现在我问她什么都爱搭不理,除了“嗯”、“哦”、点点头,似乎就没有什么好回应的了,如果再继续追问下去,换来的可能是不耐烦的摔门离去…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都能切身体会,当自己被孩子嫌弃时连多说一句话都嫌烦

不久前的寒假里,女儿和几个亲戚的孩子建了一个群,第一个拉进群的人竟然是我

当时我还庆幸被女儿如此特殊对待,而心生欢喜

可看到女儿在群里发直播链接,甚至还写了一篇“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言情小说时,我坐不住了

立马对女儿进行了言语批评:

“你在直播吗?我告诉你决定不可以的,赶紧关了,听见没有”
“以后手机只限聊天,不准玩游戏、也不能干其它和学习无关的事情,要不然手机以后都别想碰一下”

被批评的女儿,当时就嘟囔着嘴巴,满脸不悦地回答一句“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第二天早上,看着原本几百条+的群消息突然鸦雀无声时,我还满脸疑惑

打听过后才知道,女儿又偷偷新建了一个群,只不过那个群里没有再邀请我了

讲真的,当时情绪确实很低落,甚至很想跟女儿理论点什么

可转念一想,女儿最初建群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我,说明孩子心中最希望的就是让我跟着一起参与她的分享

只不过,站在妈妈的角度,我没有允许、也没有包容,而是选择用批评和命令让孩子改变

这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做法,反而让孩子和我们背道相驰

还有一位妈妈,发现儿子的朋友圈把她屏蔽后,气得冲进房间就是一顿怒吼

一声:“你有什么事情瞒着我,有什么事情是我不能见的”,让一旁的儿子也情绪上涨

忍无可忍,儿子恶狠狠地回怼一句:“我瞒着你,不让你看,难道不是你逼的吗?反正我干什么事情都会被你批评,从来都得不到认可”

从我们被孩子嫌弃、隐瞒、或许防备开始,我也渐渐明白了:“我们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容器,除了认可、就是支持”

包括孩子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言行举止

正如孩子拿手机建群、直播、甚至玩游戏等娱乐行为,批评孩子:“你不可以”、也不如对孩子说:“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先打入孩子的队伍,才有资格成为那个改变团队面貌的领队之人

特别是在孩子遇到挫败感的时候恰时支持,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他们的内心才会富足,也会以更光鲜亮丽的形象去迎接更好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当孩子目前不优秀时

停下等等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等待过程,你能耐得住性子就能看到孩子在慢慢绽放

周末在朋友家吃饭,见到了她和儿子紧张关系的一幕

当时,午饭过后,朋友端着水果往儿子的房间送去

本以为,男孩会因为妈妈的细心而说句“谢谢”,没想到,孩子非但没有领情、反而特别生气地指责:“你干什么,进房间不知道敲门吗”

朋友满脸委屈,气不过对儿子发脾气说:“真是个白眼狼,我生你养你,进你房间要敲什么门,我是外人吗?真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男孩没有回答,只是使出全部力气将朋友推出门外,然后反锁,留下老母亲倚靠在房门独自伤怀

而随后的安慰和了解里,我发现朋友跟她儿子经常以这种方式相处,原因也是“控制欲太强”

所谓的“进房间不敲门”呢,更是突击检查、想看看儿子到底有没有认真学习

听朋友回忆说,有一次她在儿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是和另一位同学商量回家拿钱买东西的对话

儿子说:“我妈妈不会同意的”

同学支招说:“那你就偷偷拿钱,不让家里的大人知道”

看到这里,朋友气得不行,直接把纸条拿到班里大闹,老师也当面批评了两个传纸条的孩子

也就是这件事情过后,朋友和他儿子的关系进入了有史以来的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后来聊天时才知道,经过那次大闹之后,同学们都胆怯这个“厉害妈妈”,担心会受到牵连,便开始特意孤立起来

特别是得知自己在儿子班里落下个“厉害妈妈”的称号,朋友也心生郁闷

她不明白地倾述说:“我也不想那么严厉,只不过是不希望我儿子学坏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妈妈、和一个女孩

女孩原本乖巧懂事,可自从上初中之后就变得喜怒无常,生活中和妈妈也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就比如早上起床上学,妈妈提醒说:“快点,要不然就迟到了”,女孩会极其不耐烦地回答说:“迟到也是我自己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放学回家你问她:“作业写完没有”,女孩也暴躁地让妈妈“闭嘴”

看着“连话都说不成”的紧张关系,妈妈无奈求助老师,结果却被告知:“教育孩子不能太心急,每个孩子进步都是有过程的”

很明显,这个过程就是属于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对父母反抗、或者顶嘴,也是他们走向独立、“长大了”的标识

仔细想想,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子的

想要孩子真正“长大”、自我意识完善,那作为一个合格的情绪容器,做的不仅仅是认可、支持,还要在孩子目前不优秀的时候停下来等等

不要因为孩子当下的平凡,就对他们批评指责,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让孩子迎难而上

你相信孩子会优秀,那孩子就能变得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关于好父母就是成为孩子的容器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