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过鸡汤文章,鼓励每天跟人问好,说谢谢,传递正能量,这样的感觉真好。你也可能在工作、人际交往中,经常被提醒对人说好听的话,能促进人际互动。

如果明知道应该说什么,但总是说不出口,或是吐槽的话先脱口而出,那么,你应该先读懂自已的心,才有可能帮助自己去调整这个坏习惯。

习惯「戳人一下」的心理分析

习惯「戳人一下」的心理分析

生活中,被吐槽跟被质疑的感觉实在不太愉快,但为什么很多人会在聊天中,即使是不太熟的朋友,也会出现吐槽或质疑对方呢?

1、过往的学习经验,被羞辱长大的孩子

新闻中会看到,某老师骂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蠢、笨蛋三人组、什么都不会……或许用的词汇不同,但回想成长过程或多或少会从父母或老师口中,听到「你怎么这么笨?」、「你没有一件事能做好」这样的话。

就算表现不错,得到的可能也不是称赞,而是一句「题目太简单?」、「你作弊」、「你就只会耍点小聪明,到时候你就知道…」。或许一些家长的心里,希望孩子能更优秀与表扬孩子的话语,在一开始就被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分界线,两者不能同时存在。

也许这样的片段,也留存在你的记忆中,就算不是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老师、同学或朋友。这样的伤害,哪怕过去很久,也总会在心情不好、内心脆弱的时候被回想起来。

即使没有清晰的记忆,却总有个清晰的声音或印象,记得自己不够好…有些人会选择自卑,安静地面对生活。即使有人称赞,都只会觉得这是安慰,打从心里就否定了获得肯定或赞美的可能。

2、挑惕,不尊重,甚至欺凌别人,其实只是想要摆脱负面的自己

有些人心中也有伤,或许没那么严重,也可能是个性或生活不允许自己呈现自卑的样子。因此,生活中总是想要确认「其实我是不错的」、「我是厉害的」。

但生活又不是每天都有光荣时刻可以让自己引以为傲,所以,比某人好、比某人厉害,或许就可以弥补一下内心的不确定感。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带着满满的伤痕长大的。即使不是为了掩盖自卑,有时候吐槽他人的行为也会形成自己挺厉害的自我感觉,自顾自的自我膨胀。

3、自以为的幽默

有些人因为从小看电视综艺节目,会看到艺人间彼此吐槽,很有综艺娱乐效果。或许也有这样的明星式朋友,总能在谈笑间获取大家的注意力。

因此,他们也开始在朋友间尝试练习,或许得到一些不错的反馈,自然就让他们以为这样的互动是幽默好玩的。

但是,这样的互动放在刚认识的新朋友,或是不喜欢被开玩笑的人身上,常常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你可能不会发型这样的幽默有问题,并且继续嘲笑对方开不起玩笑,忽略对方的状态。

以上,都是朋友之间可能会遇到的,自我感觉良好者的内心感受。这样不仅无法获得他人的尊重与重视,反而呈现出莫名的自大。

有可能你并不这样认为,但是这样的言行表现,却很容易让别人对你产生这样的印象。

不想说好听话的心理分析

即使知道人际互动应该要说好话来维系,但对有些人来说,只要没有被明确提醒,或是工作要求,就会按照自己最自在的方式处理。但为什么说好话就不是做自己?为什么说好话这么难?可能有下列几种因素:

叛逆性格使然,就是偏不要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被勉强、被压迫的感觉,从小被要求好好读书,要乖一点,早一点回家……,长大后被劝早点睡、少打游戏、少吃一点……很烦吧!因此,好像已经习惯,只要有人提出「应该怎么做」,就会想大声喊「偏不要」。

曾经有过受伤经历

我们总有过对人好,最后却没有被同等对待的经历吧。这样的受伤经历,有时会让我们选择收回对人的善意付出,不想再主动对任何人好,再也不想表达善意。

感觉低人一等,说好话就像是在讨好巴结

在小时候时常被要求跟长辈说好话,或是在工作职场上被要求说好听的话。对此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不甘愿,却又无法拒绝。因此当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后,就会故意拒绝讲好话,好像在为那个被勉强的自己出一口气。

  • 觉得没有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在说谎
  • 认定别人的恭维只是客套话,自然也不愿意做虚伪的事
  • 不知道要说什么,故意找好话感觉太累,所以直接放弃
  • 觉得说一次,以后就要一直说,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故而放弃

或许你有属于自己的理由,让你排斥对人说好听话。但有时候需要反复去思考这个理由,才能理解那个每次被劝告,但仍然不愿意说好话的自己。

也才有可能改变这个陪伴你多年的习惯,这就是「成熟」、「放下」的过程。

经历成长后,我们能够更轻松的生活着,没有那么多想证明自己的念头,没有那么多想逃避的情况,也没有那么多想成为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让自己可以轻松的,没有内心纠结的,单纯的依据当下的状况,回应跟别人的对话,而不是想要为那个曾经的自己表达不满或抗议,也不是想要证明什么,这时候的你,或许能够真正专心的听别人说话,用欣赏的角度看待对方,自然也能用善意的语言回应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