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通水有效缓解了北方缺水问题,但其中潜藏的生物资源却鲜为人知——这条人工“长江”中的鱼类资源丰富得不可思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更是被人从长江的一条分支中,钓到了一条超过300公斤的大肥鲢如果有那么多的鱼,为何干渠要禁渔呢?如今里面的鱼到底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大鱼究竟能有多大?

中线人造航道是一条纵贯南北的重要干线,它正在孕育着一片不为人知的新的生态天地。2015年,科研人员首次对此进行资源调查,仅发现19种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超过24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小鱼以麦穗鱼、餐条鱼等为代表,数量最多,反映出水道刚通水不久,完整的生态系统还未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几年,这里的生态变得丰富多彩,新加入的鱼类使总数增加至23种。2018年的调查显示,加入的新种包括锦鲤和金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量上以小型鱼居多,马口鱼和餐条鱼的出现频率最高。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体型较大的鱼类,如鳡鱼、鳜鱼、黑鱼、草鱼和鲤鱼。这表明食物链结构在逐步完善,栖息地也更加多样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某些鱼群,它们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成长着。在野外,鳡鱼可以生长到两米多,重达一百多公斤,在水里是出了名的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丹江口的渔民就捕获了1.68米、104斤的鳡鱼巨兽,前所未见。鳡鱼凶猛的捕食方式和贪婪的食性使其拥有“水老虎”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干渠中的鳡鱼可能来自上游的丹江口水库,那里也产出了同样大小的鳡鱼。如果任由它们发展下去,相信在未来,干渠中也很可能出现这样巨大的鳡鱼,这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鳡鱼外,四大家鱼之一的草鱼,也有机会在适宜的环境下长到2米。草鱼生长迅速,一年内就能长大一倍不止。

野生的草鱼体长约60-100 cm,最大的能达到2米,体重45公斤。当然,由于渠道内被混凝土覆盖,饲料也是非常有限的,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有大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大型鱼类是鲤鱼。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鲤鱼适应性强,是典型的杂食性底层鱼类。

据记载,野生鲤鱼体型可达1.2米、40公斤。同属底层鱼类的黑鱼、鲶鱼和鳜鱼,也有机会在食物充足时成长为巨无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干渠内生态较为单一,但调查显示鱼类数量和种类均有增加趋势,那么,水中是否真的潜伏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兽?

一位摄影师曾在水面捕捉到一条2米生物的身影,种类不明,这片水域充满了未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中线干渠受国家保护,鱼类有充足时间自由生长。也许某一天,当我们凝视干渠水面时,会见证那些传说中巨大的身影破水而出。

但是尽管干渠中存在着我们常见的鱼类,那为什么还要常年禁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干渠全年禁渔?

为了确保高质量的供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开始,一直到北京,总长度1276 km,一直实行严格的“禁捕”。这一禁渔举措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保护水质,二是维护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有“亚洲天池”之称的丹江口水库拥有290亿立方的储水量,满足国家二级供水标准。与自然河流不同,这项目主要是人工修建输水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防止外界污染干扰,设计在输水通道两侧设置了宽达数十米的生态隔离带,种植了乔木灌木绿化植被,建有混凝土砌成的底部。

还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对30个关键断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水质情况,确保水源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为活动依然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威胁,任何违规捕鱼或垂钓行为都可能对水质带来污染。

例如垂钓者乱扔饵料容器、丢弃鱼线等都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此外,捕捞过多鱼类也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水质保护。

在丹江口水库区域增派渔政和水源保护巡查力量,严厉查处非法捕捞行为,在输水干渠沿线配备无人机和监控设备,及时发现违规垂钓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水源头引水口设置拦鱼设施,防止鱼类从水库进入干渠,对于水质违规行为实施重罚,进行高压惩治。

这些措施为保护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生态平衡也需要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线工程在丹江口水库放养了150多万尾滤食性水生生物,它们不是为了捕捞食用,而是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

因为这些鲢鱼、草鱼、鳙鱼主要以藻类为主食,这样一来既能满足鱼类生存,又能控制水生植被过度繁殖,这样的方法无疑维持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遭到大量捕捞,将打破平衡,水生植被过剩生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最终造成水质恶化。

为维护好这一生态系统,水库管理部门每年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鱼类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科学确定合理的放流量,严格控制放流鱼类的密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捕捞压力。

鱼类增多是否会影响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其首要任务是把长江水输送至华北等干旱缺水的区域,从而提高华北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但是,任何大型基础设施在兴建和运营过程中都会对相关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建设期的影响,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工程运营后的长期和区域性的生态影响。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大规模的人工调水是否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具体来看,主要的担忧集中在丹江口水库的鱼类资源随水流进入1276公里长的干渠,会对干渠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在工程设计之初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取了科学的应对措施。

在渠首设置了多重拦鱼设施,最大程度阻隔了大型鱼类的迁移。同时还建立了水质和鱼类数量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投放食肉鱼等措施进行调控,维持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我们也应看到南水北调对水源地水库鱼类资源的积极影响。

国家在丹江口水库建立了增殖站,投放包括鲢鱼、鲫鱼等多种鱼类。水库环境优越,这些鱼类获得充足食物,快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水库中的这些鱼类成了南水北调的“天然净化器”,有助于提高引水的质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设计和运营上都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科学的预测、严密的规划和细致的操作,各项生态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工程带来的利大于弊是明显的,但生态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继续观察研究,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和谐,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南水北调中线通水8年多,干渠全年禁渔,最大的“鱼王”能长多大

首发2023-11-06 14:43·可以鸭文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可以鸭文史

图文|可以鸭文史

前言:

南水北调的通水有效缓解了北方缺水问题,但其中潜藏的生物资源却鲜为人知——这条人工“长江”中的鱼类资源丰富得不可思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更是被人从长江的一条分支中,钓到了一条超过300公斤的大肥鲢如果有那么多的鱼,为何干渠要禁渔呢?如今里面的鱼到底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大鱼究竟能有多大?

中线人造航道是一条纵贯南北的重要干线,它正在孕育着一片不为人知的新的生态天地。2015年,科研人员首次对此进行资源调查,仅发现19种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超过24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小鱼以麦穗鱼、餐条鱼等为代表,数量最多,反映出水道刚通水不久,完整的生态系统还未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几年,这里的生态变得丰富多彩,新加入的鱼类使总数增加至23种。2018年的调查显示,加入的新种包括锦鲤和金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量上以小型鱼居多,马口鱼和餐条鱼的出现频率最高。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体型较大的鱼类,如鳡鱼、鳜鱼、黑鱼、草鱼和鲤鱼。这表明食物链结构在逐步完善,栖息地也更加多样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某些鱼群,它们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成长着。在野外,鳡鱼可以生长到两米多,重达一百多公斤,在水里是出了名的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丹江口的渔民就捕获了1.68米、104斤的鳡鱼巨兽,前所未见。鳡鱼凶猛的捕食方式和贪婪的食性使其拥有“水老虎”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干渠中的鳡鱼可能来自上游的丹江口水库,那里也产出了同样大小的鳡鱼。如果任由它们发展下去,相信在未来,干渠中也很可能出现这样巨大的鳡鱼,这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鳡鱼外,四大家鱼之一的草鱼,也有机会在适宜的环境下长到2米。草鱼生长迅速,一年内就能长大一倍不止。

野生的草鱼体长约60-100 cm,最大的能达到2米,体重45公斤。当然,由于渠道内被混凝土覆盖,饲料也是非常有限的,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有大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大型鱼类是鲤鱼。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鲤鱼适应性强,是典型的杂食性底层鱼类。

据记载,野生鲤鱼体型可达1.2米、40公斤。同属底层鱼类的黑鱼、鲶鱼和鳜鱼,也有机会在食物充足时成长为巨无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干渠内生态较为单一,但调查显示鱼类数量和种类均有增加趋势,那么,水中是否真的潜伏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兽?

一位摄影师曾在水面捕捉到一条2米生物的身影,种类不明,这片水域充满了未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中线干渠受国家保护,鱼类有充足时间自由生长。也许某一天,当我们凝视干渠水面时,会见证那些传说中巨大的身影破水而出。

但是尽管干渠中存在着我们常见的鱼类,那为什么还要常年禁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干渠全年禁渔?

为了确保高质量的供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开始,一直到北京,总长度1276 km,一直实行严格的“禁捕”。这一禁渔举措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保护水质,二是维护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有“亚洲天池”之称的丹江口水库拥有290亿立方的储水量,满足国家二级供水标准。与自然河流不同,这项目主要是人工修建输水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防止外界污染干扰,设计在输水通道两侧设置了宽达数十米的生态隔离带,种植了乔木灌木绿化植被,建有混凝土砌成的底部。

还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对30个关键断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水质情况,确保水源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为活动依然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威胁,任何违规捕鱼或垂钓行为都可能对水质带来污染。

例如垂钓者乱扔饵料容器、丢弃鱼线等都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此外,捕捞过多鱼类也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水质保护。

在丹江口水库区域增派渔政和水源保护巡查力量,严厉查处非法捕捞行为,在输水干渠沿线配备无人机和监控设备,及时发现违规垂钓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水源头引水口设置拦鱼设施,防止鱼类从水库进入干渠,对于水质违规行为实施重罚,进行高压惩治。

这些措施为保护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生态平衡也需要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线工程在丹江口水库放养了150多万尾滤食性水生生物,它们不是为了捕捞食用,而是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

因为这些鲢鱼、草鱼、鳙鱼主要以藻类为主食,这样一来既能满足鱼类生存,又能控制水生植被过度繁殖,这样的方法无疑维持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遭到大量捕捞,将打破平衡,水生植被过剩生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最终造成水质恶化。

为维护好这一生态系统,水库管理部门每年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鱼类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科学确定合理的放流量,严格控制放流鱼类的密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捕捞压力。

鱼类增多是否会影响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其首要任务是把长江水输送至华北等干旱缺水的区域,从而提高华北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但是,任何大型基础设施在兴建和运营过程中都会对相关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建设期的影响,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工程运营后的长期和区域性的生态影响。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大规模的人工调水是否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具体来看,主要的担忧集中在丹江口水库的鱼类资源随水流进入1276公里长的干渠,会对干渠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在工程设计之初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取了科学的应对措施。

在渠首设置了多重拦鱼设施,最大程度阻隔了大型鱼类的迁移。同时还建立了水质和鱼类数量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投放食肉鱼等措施进行调控,维持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我们也应看到南水北调对水源地水库鱼类资源的积极影响。

国家在丹江口水库建立了增殖站,投放包括鲢鱼、鲫鱼等多种鱼类。水库环境优越,这些鱼类获得充足食物,快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水库中的这些鱼类成了南水北调的“天然净化器”,有助于提高引水的质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设计和运营上都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科学的预测、严密的规划和细致的操作,各项生态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工程带来的利大于弊是明显的,但生态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继续观察研究,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和谐,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