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拉动经济是误导中国?
林毅夫有个观点很新奇,他认为鼓吹消费拉动经济实际上是误导了中国
如果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今天正在经历的一切,也许我们能够从他的观点中有所启发。
无论是教育西化,产业西化,还是金融西化,文化西化,都是当初中国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副产物。
实际上,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独立性,而融入西方却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这是历史的必然。
融入西方体系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分工的角色,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我们依然在尝到融入的甜头够能够保持头脑冷静。
总体来讲,我们依然保持了主体上的民族独立性,这也是我们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因。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消费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如今,中国已经成了美国之外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事实,而且消费也必将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也具有某些独立性。
中国与欧美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是以产业作为拉动经济的支柱,而欧美则更倚重于金融。
如果我们脱离了这一事实去分析中国经济,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中国和欧美经济发展的支柱差异导致了双方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性,它既依赖消费市场的增长,更依赖于科技与投资。双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比之下,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更依赖于投资的拉动,同时需要扩大消费的外溢。
美国对中国发动的全面经济战争,正是想砍断中国消费外溢这根链条。
我们国家适时提出“内外双循环”的战略,正是基于此。
扩大再投资规模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消费。
因为消费型社会比如欧美更依赖信贷和提前消费,而生产型社会则更倚重储蓄的增长。
卢麒元先生经常提到一个观点即中国资本积累率就是如此,中国经济增长逐渐乏力也正是从消费信贷流行,年轻人负债提前消费开始的,恰恰是这个阶段,中国资本大量外逃,连累了中国资本积累率大幅度下滑甚至负增长。
消费上来了,资本积累率下降甚至为负,企业库存率却更高了,扩大再生产活动无法持续,因为企业看到了消费可能利润更高,比如上市公司消费房地产获得了更高收益。
所以,消费要鼓励,但不能脱离我们自己的实际评价。
脱离中国实际上是一个生产型社会经济体这个事实去鼓励消费,确实有可能会误导中国发展。
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需要一个过程,拔苗助长也许表面上看来一片繁荣,但实际上却谋杀了未来的发展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