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恐龙的小行星也同时引发了“大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示内容为: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史前时期的地球,毁灭了恐龙。(图片来源:Mark Stevenson/UIG盖蒂图片社)

最新研究表明:曾经撞击地球并引发恐龙大灭绝的小行星,还同时引发了一场地震,这场地震持续了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约6600万年前,一块6英里(10公里)宽的太空岩体——现在被称为希克苏鲁伯撞击体——在今天的墨西哥湾海岸附近,猛烈地撞向地球。这次小行星撞击,导致了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事件,当时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种死亡,其遗留的标志物,分散在整个地质记录中。现在,新的研究表明,这次撞击还引发了一场“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23焦耳,大约是2004年苏门答腊9.1级地震释放能量的5000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赫尔曼·贝穆德斯通过参观位于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的K-Pg大灭绝事件的标志物岩层,评估了希克苏鲁伯撞击引发的地震的震级。

他还结合自己之前关于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小行星撞击影响的研究。在距离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约1900英里(3000公里)的哥伦比亚戈尔戈尼拉岛上,地质学家发现了含有小球粒沉积物的沉积物岩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球粒,是不大于一粒沙子(约1毫米)的小玻璃珠,当大规模撞击产生的热量和压力,融化地壳中的物质,并将其喷射到大气中时,在大气中冷却成玻璃珠,然后落回到地球。除了小球粒外,贝穆德斯在同一沉积物中发现了更多的碎片状岩和微岩,它们也代表了小行星撞击期间喷射到大气中的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戈尔戈尼拉岛海岸发现的玻璃小球粒和陨石,揭示了小行星撞击时,在水下约1.25英里(2公里)的海底发生的状况。当希克苏鲁伯撞击体撞击地球时,海面33至50英尺(10至15米)以下的泥层和砂岩层发生了变形。贝穆德斯认为,这种保存在今天岩层中的变形,是由撞击引起的震动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层和变形,是这种震动展示出来的地质特征,一直延续到富含小球粒的沉积物层。这些层一定是在撞击后沉积的,但由于这些层的积累需要时间,贝穆德斯推论,撞击引发的震动持续了数周甚至数月。

贝穆德斯在一份报告中说:“我在戈尔戈尼拉岛上发现的这一区域,是研究K-Pg边界的绝佳地点,因为它是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而且它位于海洋深处,所以没有受到海啸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穆德斯还在墨西哥的地质记录中,发现了希克苏鲁伯撞击引发大地震的证据,他在那里发现了液化的迹象,强烈的震动导致水饱和的沉积物,像液体一样流动。

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现场,贝穆德斯观察到了断层和裂缝,这些断层和裂缝也可能与希克苏鲁伯撞击引起的特大地震有关。几处岩层显示出巨大海啸留下的沉积物迹象,海啸也是由这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的。

贝穆德斯将于周日(10月9日)在丹佛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Connects会议上介绍这项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知识】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部的一颗小星球。小行星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可以从1米长的岩石,到直径近1000公里的矮行星;它们是岩石、金属或结冰的物体,没有大气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一座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下方的撞击坑。它的中心位于希克苏鲁伯社区附近的近海,因此得名。它形成于6600多万年前,当时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大型小行星撞击地球。据估计,该环形山直径180公里,深度20公里。它是地球上第二大已确认的撞击坑,也是唯一一个峰环完整且可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的撞击坑。

BY:Robert Lea

FY: 椒椒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