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嬷嬷很幸运,因为她做了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很不幸,因为她做了宝玉的奶娘。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辩证哲学,往往福祸相依。

贾府,宝玉是个香饽饽,能被分配到他身边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何况是做宝玉的奶娘,地位高,待遇好,还受人尊重。

但是,在宝玉身边工作,如果缺少智慧,那就相当于伴君如伴虎,不知道哪天就踩到宝玉的尾巴,惹怒了他,就很难有好下场了。

即使是奶娘也同样如此。

不幸的是,李嬷嬷正是缺少智慧的人。她不但惹怒了宝玉,还成为了公认的讨嫌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李嬷嬷讨嫌的背后,却有着不应被忽视的原因。

原因之一:李嬷嬷是个尽职的人,严格执行贾母的命令。

李嬷嬷虽是奶娘,其职责却相当于保姆,照管着未成年人宝玉的生活。这是个责任重大的工作,尤其是宝玉太特殊了,属于珍中之珍,宝中之宝,不能有丝毫闪失。

李嬷嬷是个不太聪明的人,说直白一点,就是智商不高。这种人有一个显著特点:直接,不懂变通。

同时,她又是一个尽职的人,时刻记得自己的职责,生怕行差踏错被贾母指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份工作特别不好做,因为充满着矛盾冲突。一方面,她需要对贾母负责,严格执行贾母的命令。这些命令,包括要求宝玉做到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宝玉是个多动的孩子,有着“精致的淘气”,自然不愿意被行为规范所约束。

这就注定了李嬷嬷的左右为难:按照贾母的要求来约束宝玉,就会让宝玉反感;迁就放纵宝玉,则会被贾母指责

前面说了,李嬷嬷是个智商不高的人,她不懂得圆融处理这种矛盾,也不知道讨好宝玉比讨好贾母对自己更有益。

于是,她在尽职尽责中,成为了让宝玉讨嫌的人

原因之二:李嬷嬷对宝玉有着深沉的母爱。

古代有一种制度中典妻制度,就是像典当一样,把妻子典出去,给娶不到妻的人家做几年妻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再解除夫妻关系。

这种制度的残酷性,主要在于无视了女人的情感。生下孩子再离去,从此和孩子再无关系,也不会有交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哪能说丢就丢呢?于是,很多女人在对孩子的思念中,长期以泪洗面,痛苦异常。

这种情感,同样发生在奶娘身上。虽然奶娘所奶的孩子不是自己生的,但在喂奶的过程中,会生出无法磨灭的母爱来。

和典妻制度一样,奶娘制度同样有着无视女人情感的弊端:奶娘和奶孩子之间,是主仆关系,孩子是主,奶娘是仆。

做母亲,有一个重要的课程需要学习,那就是在孩子长大之后,得体地退出他的世界。想要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何况是奶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的宝玉,应该很依恋奶娘,这也让李嬷嬷以为自己很重要。几乎每个母亲,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被孩子依恋,是孩子世界中的全部。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份依恋逐渐消失,孩子更喜欢往外跑,结交同龄朋友。这时候的母亲,最容易有失落感。

李嬷嬷的失落感极为强烈,因为宝玉完全把依恋转向了年轻漂亮的女孩:“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逞着丫头们要我的强。”

这是不是很像婆婆吃儿媳妇的醋?

站在儿子尤其是站在儿媳妇的角度,会觉得这样的婆婆很讨嫌。

何况李嬷嬷只是个奶娘,她根本连在宝玉面前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宝玉的一句气话,就可以改变她的命运。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李嬷嬷对宝玉深入骨髓的爱。所以,即使她已经从怡红院退休,她依然会经常回来看看,唠叨宝玉不待见她,唠叨丫头们不好好当差,将讨嫌进行到底。

但是,当宝玉因紫鹃的一句试探之语而人事不省,袭人第一时间叫来了李嬷嬷。李嬷嬷用她的人生经验,以为宝玉必死,急得“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着放声大哭起来”,“捶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表现,不是仆人对主子,而是母爱最本真的情感流露。

理解了李嬷嬷对宝玉的爱,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她的讨人嫌。

要知道,那些愿意不厌其烦在我们耳边唠叨的人,是真正爱我们的人。因为爱,所以唠叨;因为爱,所以讨嫌

这就是作者曹雪芹的悲悯:既让我们看到李嬷嬷的讨嫌,又让我们看到她讨嫌背后的原因。对于不个缺乏智慧的人来说,她其实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