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昨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

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昨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接下来的一周内,多场展现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奋斗之志和发展之果的音乐会,如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天山南北"音乐会等将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一一亮相。

一部大气磅礴的"陕北史诗"

第一部以陕北原生态文化、黄土文化、延安精神为理念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陕北史诗"。作品首次登陆上海舞台,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及陕西民族乐团在指挥家高伟的执棒下,为沪上观众带来一场充满陕西地域风情的音乐盛宴。

生长在陕北高原山坳背洼之地的山丹丹,常年忍受着风沙肆虐干旱缺水之苦,却始终顽强地向着太阳的方向发芽生长,正如陕北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的个性。《永远的山丹丹》由著名作曲家王丹红创作于2017年,填补了我国大型陕北风格民族管弦乐作品的空白。这部大气磅礴的"陕北史诗"集合了唢呐、信天游、说书等陕北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展示出黄土文化的厚重变迁和丰富多元,歌颂了陕北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十三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条古老、英雄、奋进的河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一曲《浏阳河》,传唱大江南北。1995年,在这首经典民歌的基础上,作曲家、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创作了歌曲《又唱浏阳河》,唱出了人们奋发图强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经过悉心打磨,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今晚将由著名指挥家肖鸣执棒,上海爱乐乐团与湖南民族乐团联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分"序——主体部分——尾声"三大板块。主体部分分三个乐章,用13个乐曲讲述浏阳河历史悠久的动人故事。第一乐章讲述一条古老的河,九道湾里流淌着美丽神奇;占比最多的第二乐章追忆秋收起义往事,是一条红色的河,流淌着英勇和壮烈;第三乐章以浏阳烟花为切入点,是一条奋进的河,流淌着新时代阳光下浏阳河两岸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曲家利用中西乐器中的独特音色与技法来展现音乐情感的表达,将浏阳的客家山歌、浏阳河上游的平江号子、地花鼓、长沙弹词、长沙花鼓戏、长沙山歌等极具地域性的音乐元素融入交响乐的大结构中,搬上交响乐舞台,彰显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

"这部歌颂浏阳河的交响作品,在构思之初就想好了名字——《浏阳河之光》。"邓东源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语言坚持我们的民族性和文化自信,一方面使用西方音乐大作品的大构架,将两者融合才能与国际一流音乐接轨。"他还认为,"上海之春"有五个"大":大主题、大角度、大创意、大舞台、大作品。这次音乐节在确定重大主题、宣传新人新作以及礼赞新时代的交响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真实的援疆故事

"天山南北"音乐会将于4月1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由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努尔巴纳·依明执棒,穆塔力甫·麦麦提担任乐团首席,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新疆艺术学院演奏。

"天山南北"是一部民族器乐剧的音乐会版,作品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北京教授曾资助过60多名新疆贫困学生,退休后应这些孩子邀请,畅游新疆的天山南北,感受新疆壮美风景、风土人情以及生机勃勃的发展。各曲目吸收了大量新疆民族音乐元素,比如其中的马头琴独奏以及呼麦等非遗传统乐器的运用,呈现出新疆天山南北的不同地域风光,流露出对新疆难以割舍的爱恋。

作者:宣晶 郭凡熙

文:本报记者 宣晶 实习生 郭凡熙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