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地发现喝水常用的家什中,玻璃拉丝杯、搪瓷杯和水壶早已悄然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喝水要有器皿,上海人也叫“家什”;多是用杯子,没杯也可用碗瓢等来替代。正喝着,蓦地发现喝水常用的家什中,玻璃拉丝杯、搪瓷杯和水壶早已悄然退场。原先家里少不了这“三件套”,拉丝杯主内在家用,水壶主外出门用,搪瓷杯活络是家里家外皆可用。

四十多年前,上海人家里不少是有拉丝杯。杯一抹色,红蓝绿都有;一条1厘米宽白带从杯口到杯底如拉丝环绕杯身,拉丝杯因此得名。其实,它是拉丝套杯,由6个杯+1个长颈水壶组成一套。壶盛凉开水,杯自用,也可招待客人。一般放五斗橱一角,一只杯当盖反扣壶颈上。上海生产玻璃器皿历史悠久。清光绪九年(1883年),第一只荷兰水瓶在中国玻璃公司诞生,宣告沪产日用玻璃器皿的起步。从那时起,玻璃杯一直是其中的大宗产品,上玻牌、双圈牌、三角牌闻名遐迩,多获国家银质奖。尤其是拉丝杯,美观又大方,朴素透时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上海青年结婚标配;若说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是嫁妆大件,那拉丝杯就是必备一小件。

当年,你家中拉丝杯不一定有,但搪瓷杯必有;因家里有上班者,单位会发搪瓷杯,及大小搪瓷碗,杯碗印着单位名和属你的编号。我家里搪瓷杯为父母单位所发,记得父亲的编号是007。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星火农场没发,到电视台新闻部报到的第一天,就领到了搪瓷杯和碗。搪瓷杯的用途超过拉丝杯,不仅能喝水,还能盛饭菜喝汤,还能当储物罐放熬好的猪油,当年又能装炒酱带回下乡的农场。虽然能派不少用场,主业还是用来喝水。在农场时,食堂送茶到田头,一担两桶外加两搪瓷杯。一只杯你喝我喝有点忐忑,跃进兄传一门槛,选杯把手上方杯沿口喝,在那下嘴的少。那时,搪瓷杯还娱乐了大家一把,上海人把杯盖叫“盖头”;谁能喝下2号搪瓷杯25盖头的水,可得一个月的饭菜票。2号杯盖直径约八九厘米,高不过1厘米,看上去盛不了多少水。有人下场挑战,吃到12盖头放弃。小小盖头不可小觑,2号杯25盖头的水,装了一脸盆。

家有父亲的抗美援朝慰问杯,那时他是志愿军20军60师文工队队长。杯白色,杯身上端一圈蓝底白鸽;天安门及华表图案上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红字,及“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据《上海轻工业志》,“因政府的大量订货、农村市场的扩大以及承制大批抗美援朝送给志愿军的慰问杯,使1952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只”。上海是中国搪瓷工业起源地和集中地。1917年,中国第一家搪瓷厂中华美术珐琅厂(中华制造珐琅器皿公司)诞生于恒丰路。最初主要生产手工敲制的无盖口杯,俗称“接口杯”,后发展为机制杯。品种也从9厘米一种发展到6~12厘米一套,并出现加杯盖的盖杯系列;色彩花样丰富,还有内白外彩。到1928年,上海一地的铸丰、益丰、中华、兆丰四厂产量就占全国90%以上。三年后,上海的搪瓷生产厂家占全国一半以上。自上世纪50至70年代,搪瓷杯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重点发展;到1979年全国滞销。十年后,这一传统产品大幅减产,上海的生产厂也从7家减为2家,上海人熟悉的金钱、顺风、春星、长乐牌无声远去。十多年前,再见搪瓷杯是在“九车间”餐馆,店里饮具用大小搪瓷杯,它已成怀念一个年代的经典道具。

在家喝水靠杯子,在外全仗水壶;读书时的学农和野营拉练,当知青到大田劳动都离不开它。这水壶平时也叫它“军用水壶”,它是军用生,后为使用颇广的民用产品。拜父亲这位新四军老兵所赐,家里水壶是正宗军品。壶墨绿色,咖啡色壶盖有绿绳与壶相连,水壶由帆布带兜固定,背带长度可调节。市场上的仿军用水壶,也有软木壶塞,塞顶环穿帆布带与壶兜连成一体,以免脱落。水壶铝制,后有塑料的虽比铝制轻,但保温和坚固度均不如铝制品。

饮水思物,这喝水的家什也是适者生存。

袁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