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下属军队名目繁多,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一般认为总数应该在百万左右。不过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已经糜烂不堪的八旗和绿营,真正能够上战场的,大约只有35万人,主要是由勇营改编而成的勇营,和部分绿营改编的练军。

35万人看着不少,但是要守卫中国广阔国土的同时,还要和日本作战显然有些不够。所以清政府一面动员部分八旗、绿营之外,还大量招募新军。

临时大量征募军队,自然需要相应的武器装备。所以清政府一面调拨各地库存枪炮,一面命令各军工厂加急生产,同时从国外购买武器,以解燃眉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天津军械总局原有毛瑟单发后膛枪15700枝,开战以后陆续调拨给各军,到1894年10月18日为止,库存仅剩下9枝。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在此期间也陆续给其他省份调剂了各种洋枪14000枝。而两广则陆续调拨出去各类洋枪18600枝,子弹360万发,钢炮30门。

武器生产方面,此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军工企业,因此产能也非常可观。像到10月18日止,光天津机器局解送给军械总局的毛瑟子弹,就多达1035.99万发。当然,这些子弹中有相当部分应该是战前就生产的,不过也可以看出天津机器局的产能已经挺不错了。

但是此时国内的军工厂生产的枪炮、弹药质量较差,而且战事紧急,光靠原有储备和自行生产显然不够,所以外购枪械成了大家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奏报,他委托驻德公使许景淳从德国购买德国新式五连发快枪3000枝,子弹300万发,通过信义洋行购买各类毛瑟枪6250枝,子弹400万发.格鲁森快炮12门,炮弹1200发,从瑞记洋行购买克虏伯75毫米大炮6门,炮弹1200发,奥地利37毫米火炮12门,炮弹12000发。

两江总督刘坤一到9月止,已经购买了马梯尼枪14000枝,毛瑟枪1000枝,子弹280万发。10月,他又准备再购买比利时快枪10000枝,子弹500万发。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因为直面日本的威胁,在采购军火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到10月,他上报已经通过驻英公使龚照瑗、驻德公使许景澄等人,采购了各种大炮共计56门,洋枪28320余枝,子弹炮弹1520多发。

到了12月,李鸿章又通过许景澄购买了毛瑟枪10000枝,子弹412万发,其他洋枪300枝,子弹10万发,委托照瑗代购马梯尼枪10000枝,火炮若干,委托驻美公使杨儒购买哈乞开斯步枪3000枝,子弹200万发。

再加上其他地方督抚和各级将领的采购,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上上下下仅外购枪支,就超过了10万之巨,而且大多是当时最新式的步枪,无论数量、质量都说得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外购武器的问题也很明显。

首先来说,由于缺乏规划,各地督抚购买武器时并没有统一规划,无论枪炮都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型号,纷繁复杂,对于后勤供应来说极为不利。

其次外购军火从订货到发运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下子到位。而甲午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很多订购的军火其实并没有在战争期间内及时运到,未能发挥作用。

因此这个外购军火,看着规模不小,但是实际上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也就是临时抱佛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