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海报了解“星火杯”大赛详情

八光分文化提供指导支持,博峰文化提供出版支持,高校科幻平台、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武汉大学科幻协会主办,联合全国众多高校科幻社团举办的第六届“星火杯”全国高校联合征文大赛已正式启动,截稿时间为2024年5月15日。接下来将陆续推出经过初筛环节后进入初审的来稿作品,敬请关注!欢迎加入大赛官方QQ群:913029248

进入初审作品:20

第零次接触

全文约1800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直到它以1/4光速掠过海王星轨道,并开始急剧减速时,人类才发现它的存在。

它的体积称不上大,长宽高都只有寥寥数米,质量也只有十几吨重——它并不比一辆双层巴士大多少。

它似乎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它在减速时,长长的淡蓝色尾焰从一个推进器喷口形状的装置中喷出,绵延数百公里,不仅在红外波段留下了明亮的踪迹,急速移动的可见光斑甚至能在夜空中被看到。至于它本身,似乎也被一种强反射材料所包裹。

它在即将掠过火星轨道时似乎减速停留了数个小时,随后便加速向地球飞来。当它掠过月球时,一般的天文望远镜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外观——规则的立方体被橘黄色的聚酰亚胺(至少看起来跟聚酰亚胺一模一样)透明薄膜包裹,没有任何可见的窗口和密封门,表明这极有可能是个无人探测器。表面的机械结构十分复杂,但并非全然陌生。长条形的机械臂,六边形镜片组成的望远镜头,甚至还有一个抛物面天线——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当它最终停泊在地球高轨道时,表面的机械结构也缓缓运动起来,看起来像是相机和天线的东西对准了地面。

一艘人类的太空飞船缓缓靠近。这是原本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一艘NASA载人飞船。在联合国的授意下,这艘飞船载着三名空间站工作人员,靠近观察这艘熟悉得令人不安的航天器。

这个航天器至今没有对人类的电磁波作出任何回应,似乎是完全自动运行。这也是联合国直接派遣宇航员进行接触的原因。

两名航天员穿过密封门,谨慎地靠近这个航天器。一个看起来像是摄像头的东西对准了他们,这令他们有些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他们感受到一阵隐隐约约的震动,虽不致命,但深入骨髓。当他们认定航天器没有携带武器时,便继续向前推进。

此时,美国LIGO[1]设施的两条激光测量臂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震动起来,看似永恒不变的激光光斑第一次产生了肉眼可见的剧烈位移。总控室里,十几名科学家惊异地发现,屏幕上的直线,变成了一段变幻莫测的强烈波纹。

来自数百光年外的引力波穿过行星,令行星表面附近的一根简并弦随之震动起来。这根简并弦原本被固定在一个精巧的信号转换结构中,它的震动被放大时本应被全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输入一台计算机进行解码。而现在,它的震动却直接传递到了岩壁上,带起了地面的轻微震感。

一个岩洞中,一个双足四手生物感受到了震动,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早已损坏的一些不知名的控制台上,有一个红灯在闪动。碎裂的显示器上方,电线喷出一束电火花,发出噼啪的声音。

自从它和它的同伴们来到这里的几百个昼夜以来,这些仪器都没有像这样繁忙过——如果这称得上繁忙的话。

它记得自己还十分幼小的时候,前辈告诉过自己,这里曾经是一个信号接收站。它们在几百年前向远方的许多星星发射了探测器,当它们抵达时,就会把它们看到的、听到的都发送到这里来。而当控制台上的红灯亮起,则说明探测到了文明的迹象。

它看着红灯出神。另一个文明!这曾经是前辈们的梦想!我们有同伴了!

但它也很快意识到,这不是它现在管得了的事情。

这个文明经历了太多。它们曾经拥有一切,几乎将要迈向群星。而现在的它,却连内行星殖民地都已经因为补给不足变成废墟。这个文明剩下的人口蜷缩在母星上,挣扎求生才是第一要务。

它晃晃脑袋使自己清醒,捡起一个形状怪异的长条状的金属物体。这些百年前的古老火器,虽威力和准度不如数十年前战争爆发时的各种使用电池包和能量块的新式铳械,但纯粹的机械是这废土之上唯一可靠的东西。即使蒙上灰尘、浸透泥土,它也能够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射出高速运动的致命金属块。

它将这个金属物体右侧的铁片向下拨动了15度,再拔下其上的一个小些的弯曲金属匣子,看了一眼,再插了回去,然后用左侧的肢体握住右侧的一个小凸起,用力拉动一下,发出“唰啦”一声,最后将铁片拨回上方。[2]

它用两只手拎着这件古老的武器,用另两只手背上一个简陋的袋状物,走到洞口,顿了顿。它看了看近处与断壁残垣融为一体的高大植物群落,又看了看远处一个直径数百公里的荒芜大坑,以及更远处一个巨大的圆形金属结构残骸,发出一声叹息,走进晨曦中。

一个不知名星球上的不知名文明,迎来了核冬天后又一个有阳光的早晨。

注释:

[1]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一种借助于激光干涉仪来聆听来自宇宙深处引力波的大型研究仪器。

[2] 此处细节均致敬世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的经典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